[发明专利]一种致密油藏产能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1430.4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8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栾雪莹;唐海;孙文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639;G06Q50/02;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唐亭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致密 油藏 产能 评价 方法 | ||
1.一种致密油藏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条件假设,假设条件如下:
(1)储层为上下边界封闭的无限大水平均质地层,不考虑隔夹层存在,外边界定压,不考虑重力作用;
(2)假设水平井压裂裂缝穿透所有层位,各个生产层位的流体通过裂缝流向井筒,裂缝是垂直于水平井筒的横向裂缝,且以水平井筒对称分布,裂缝之间存在干扰;
(3)流体通过地层流入裂缝,再进入井筒,不考虑基质向水平井筒直接供液的情况;
(4)裂缝及裂缝附近地层属于压裂液渗吸改造区域,流体是双相流体,流动过程需要考虑压裂液的滞留和渗吸改造作用;远离裂缝的油藏中流体是单相流体,流动过程需要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性;
(5)压裂裂缝内出现压力损耗现象,存在渗流阻力;
S2、建立含有多条裂缝的体积压裂水平井等效电路模型,并将单条裂缝形成的流动区域简化为两个部分:渗吸改造区域和未改造区域;
S3、未改造区域产能方程的推导;
S4、压裂液改造区域产能方程的推导;
渗吸置换原油主要发生在双重介质区,在多孔介质中,润湿相流体依靠毛管力作用置换非润湿相流体的过程称为渗吸,故通过在基质与裂缝窜流项中引入毛管力来表征这一过程;
假设基质中是拟稳态流动,其控制方程为
式中:φm表示基质的孔隙度,小数;Cm表示基质的综合压缩系数,Mpa-1;pm表示基质的压力,Mpa;t表示渗吸作用的时间,t;α表示形状因子,m-2;km表示基质的渗透率,μm2;μ表示压裂液改造区中流体的粘度,mPa·s;pf表示裂缝的压力,Mpa;
裂缝中拟稳态流动控制方程为
式中:Cf表示裂缝的综合压缩系数,Mpa-1;
双重介质区域的微裂缝尺寸可用其平均裂缝宽度w表示,其中,界面张力、润湿角都可以通过室内实验的方法得到,则毛管力pc为
式中σ表示界面张力,N/m;
压裂液返排后会在地层中滞留,从而引起地层压力升高,根据状态方程对压力的升高程度定量描述方法,假设渗吸区的等效原始孔隙度为φin,由于压裂液的滞留使孔隙度变大,根据物质平衡原理计算单条裂缝压裂液滞留后的渗吸区孔隙度为
式中:φim表示压裂改造后新的渗吸区孔隙度,小数;Qi表示单裂缝压裂液注入量,m3;Qo表示单裂缝压裂液返排量,m3;φin表示地层初始孔隙度,小数;d表示单裂缝到渗吸区外边缘的距离,m;wf表示裂缝宽度,m;xf表示裂缝半长,m;h表示油层厚度,m;
基于岩石的状态方程以及单条裂缝形成的流动区域示意图,可以得到单条裂缝压裂液滞留后的双重介质区域边界压力为
式中:pim表示单条裂缝双重介质区域压裂液滞留后的地层压力,Mpa;pe表示原始地层压力,Mpa;Cf表示岩石压缩系数,Mpa-1;ye表示微裂缝控制长度,m;xe表示微裂缝控制宽度,m;
S5、求解体积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
利用水电相似原理,用等效电路图模型描述渗流过程,单条裂缝形成的未改造区域和双重介质区域流动阻力相互串联,这两个区域的产量相等,未被压裂改造区内边界处的压力与压裂液滞留后的双重介质区域外边界压力相等,即:
pimi=pi (28)
Rui1+Rui2=Ri总 (29)
各条裂缝之间相互并联,流经每条裂缝形成的椭圆流场的流量之和等于该水平井体积压裂后的总产量,每条裂缝未改造区域外边界压力相等,近似为地层压力;
q1+q2+q3+…+qn=Q (31)
pe1=pe2=pe3=…=pen=pe=pt (32)
S6、考虑裂缝干扰对产能的影响;
S7、建立考虑裂缝干扰的体积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
S8、在步骤S7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水平井井筒压降的体积压裂水平井稳态产能模型,即得到综合考虑压裂液渗吸作用和裂缝干扰的致密油产能模型;
S9、求解S8得出的产能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143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