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变形实时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2855.7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8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宋彦军;王俊锋;陶小委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交通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俞晓明 |
地址: | 4549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坑 变形 实时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坑变形实时监测系统,包括沿基坑内侧壁的周向固定的多道环形固定架,其中相邻两道环形固定架之间通过多道竖向固定杆连接;各环形固定架沿其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基坑变形检测单元,各基坑变形检测单元包括传感器固定杆,传感器固定杆上分别设有多点位移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固定杆装设在基坑侧壁上所钻的对应的安装孔道内,且传感器固定杆的位于安装孔道入口的一端固定于环形固定架上,多点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微处理器信号连接,微处理器还与显示屏及报警器信号连接。本发明能够对基坑侧壁的变形实现连续的实时监测,能够准确反映基坑局部以及整体变形状况,对于基坑危险部位能够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坑变形实时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时,通常要先开挖基坑,基坑的变形监测是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监测项目之一。基坑监测技术已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保障手段,如何有效、迅速的进行基坑安全监测成为建筑施工的一个难点与关键点,当前基坑变形监测大多采用全站仪、水准仪、测斜仪等仪器,需要人工定时测量并读数,不但增加了劳动强度,还难以对基坑侧壁的变形实现相对连续的实时监测,难以同时准确反映基坑局部以及整体变形情况,对于基坑各个危险部位不能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危险源并及时预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变形实时监测系统,能够对基坑侧壁的变形实现相对连续的实时监测,同时能够准确反映基坑局部以及整体变形状况,对于基坑各个危险部位能够做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坑变形实时监测系统,包括沿基坑内侧壁的周向固定的多道环形固定架,该多道环形固定架沿基坑的深度方向排布,且相邻两道环形固定架之间通过多道竖向固定杆相连接;各环形固定架沿其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基坑变形检测单元,各基坑变形检测单元包括传感器固定杆,传感器固定杆上分别设有多点位移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固定杆装设在基坑侧壁上所钻的对应的安装孔道内,且传感器固定杆的位于安装孔道入口的一端固定于相应的环形固定架上,所述多点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通过信号线与微处理器信号连接,微处理器还与显示屏以及报警器信号连接;所述多点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报警器以及微处理器均通过导线与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多点位移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所在处的基坑侧壁的位移值,并将所述位移值实时发送至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所在处的基坑侧壁所施加的压力值,并将所述压力值实时发送至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实时接收所述位移值以及压力值,并将所接收到的位移值与位移设置值进行实时比对,将所述接收到的压力值与压力设置值进行实时比对,当所述位移值超过位移设置值时,所述微处理器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第一报警声,当所述压力值超过压力设置值时,所述微处理器控制所述报警器发出第二报警声;所述显示屏用于显示出现报警状况的基坑变形检测单元在基坑内的位置信息。
上述微处理器还信号连接有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分别与施工监控系统以及施工监理用手持无线接收端信号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实时将各基坑变形检测单元实时所检测的位移值以及压力值发送至所述施工监控系统以及施工监理用手持无线接收端,同时当所述位移值或压力值超过相应的设置值时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向所述施工监控系统以及施工监理用手持无线接收端发送报警信息。
上述环形固定架沿其周向设有多个连接孔,环形固定架通过连接钉穿入连接孔并楔入基坑侧壁的方式固定于基坑侧壁上;所述环形固定架包括多段连接段,该通多段连接段过螺钉依次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环形固定架;所述竖向固定杆也通过螺钉与相应的环形固定架相连接。
上述连接段为条状的钢板或螺纹钢筋,所述条状的钢板或螺纹钢筋上焊接有用于螺钉螺纹连接的带有螺纹孔的耳柄。
上述传感器固定杆和安装孔道内侧壁之间的空隙注入泥浆进行填充后并采用水泥封闭安装孔道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交通学院,未经黄河交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28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