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4810.3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8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兆雄;尹春明;黄丹;尹谦钧;陶林惠;张略秋;周雷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02 | 分类号: | E02D1/02;E02D27/14;E02D27/3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黄华莲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溶 发育 地区 桩基 设计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待搭建框架柱对应的位置进行一次超前钻形成第一钻孔;对第一钻孔的地质进行勘测,绘制第一钻孔处的地质柱状图,确定第一钻孔的稳定岩石面的深度,计算第一理论桩长,当理论桩长大于预设值,在第一钻孔的两侧各钻一个第二钻孔;对第二钻孔的地质进行勘测,绘制每个第二钻孔处的地质柱状图,确定第二钻孔的稳定岩石面的深度,计算第二理论桩长,对理论桩长的数据进行比较,并选择理论桩长最短的钻孔作为打桩的位置,打桩,在桩上布置承台、转换梁以及联系梁以形成桩基。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能最大限度的缩短桩长,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桩基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遇到岩溶地基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溶洞分布广泛、溶洞规模较大的区域,若不进行正确的技术处理,会造成岩溶塌陷等灾害。
现有技术中,岩溶地区采用的最广泛的地基处理方式是桩基形式,一般采用在灌注桩上搭建承台和连接梁形成桩基的形式。建筑物的框架柱对应位置的位置均需要打桩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因此桩的数量与框架柱对应位置的数量有对应关系,常见的为一个框架柱下设置一个桩。灌注桩打桩时需穿越溶洞,并保证桩端落在没有溶洞的稳定岩石面上且深入稳定岩石面一定深度。但是在岩溶发育地区,溶洞常常会呈现串珠式的分布,稳定岩石面埋藏很深。这会使桩长很长。过长的桩长不但大大增加桩施工的难度,还增加了工程造价,增大了工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该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能最大限度的缩短桩长,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溶发育地区的桩基设计与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待搭建框架柱对应的位置进行一次超前钻形成第一钻孔;
S2、对所述第一钻孔的地质进行勘测,根据勘测结果绘制第一钻孔处的地质柱状图,通过地质柱状图读取第一钻孔的稳定岩石面的深度l1,并计算框架柱对应位置的第一理论桩长L1,L1=l1+m,其中,m>0;
将第一理论桩长L1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当第一理论桩长L1大于预设值,则进入步骤S3;当第一理论桩长L1小于等于预设值,则进入步骤S6;
S3、在第一钻孔的两侧各钻一个第二钻孔,其中,第二钻孔与第一钻孔的距离等于原有两相邻的第一钻孔间距离的一半;
S4、对第二钻孔的地质进行勘测,根据勘测结果绘制第二钻孔处的地质柱状图,通过地质柱状图读取第二钻孔的稳定岩石面的深度l2、l3,并计算框架柱对应位置的第二理论桩长:L2=l2+m,L3=l3+m;其中,m>0;
S5、对步骤S2和S4中的L1、L2、L3的数据进行比较,并选择理论桩长最短的钻孔作为打桩的位置;
S6、在步骤S5选定的位置处打桩;
S7、在桩上布置承台、转换梁以及联系梁以形成桩基。
优选的,步骤S1中,先完成K个超前钻孔后再进行步骤S2,其中K是待搭建框架柱的数量。
优选的,步骤S6中,打桩时,需确认上一根桩的强度达到设定强度后才开始施工下一根桩。
优选的,步骤S6中,根据场地以及不同区域岩溶发育规律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桩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48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