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夯锤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5059.9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046 | 分类号: | E02D3/046;B01D4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009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环保 建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夯锤,包括夯锤本体,所述夯锤本体的内部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的内底壁上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且开口朝上的压水筒,所述压水筒的上端贯穿储水腔的内顶壁并延伸至夯锤本体的上方,所述压水筒的侧壁上连接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供水单向进入压水筒内的单向阀,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供水单向排出压水筒的单向阀,所述压水筒内滑动连接有滑塞。本发明可夯锤本体1夯击地面时,通过环形管上喷雾孔喷出喷雾面对扬起的灰尘进行覆盖,阻隔灰尘继续扬起,且水雾起到降尘的作用,并可在需要夯击力度较小时,降低夯锤本体的整体重量,进而降低提升夯锤本体所需的能量,更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夯锤。
背景技术
建筑作用中的经常使用到夯锤,通过牵引设备将夯锤提升至一定高度,再将夯锤放下,下坠的夯锤即可对地面进行夯实,但是,由于建筑工地的一般灰尘较多,夯锤夯击地面时,会扬起很大的灰尘,进一步污染的建筑工地的环境,非常的不环保,且现有的夯锤一般都是固定重量,在有时只需要较小的夯击力度时,仍然需要将原重量的夯锤提升,并不能有效降低提升夯锤所需的能量,因此,不够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夯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夯锤,包括夯锤本体,所述夯锤本体的内部设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的内底壁上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且开口朝上的压水筒,所述压水筒的上端贯穿储水腔的内顶壁并延伸至夯锤本体的上方,所述压水筒的侧壁上连接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供水单向进入压水筒内的单向阀,所述出水管上设有供水单向排出压水筒的单向阀,所述压水筒内滑动连接有滑塞,所述滑塞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抵杆,所述抵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配重板,所述配重板的上端面上嵌设有磁板,所述夯锤本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杆,两个所述连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铁板,且铁板位于配重板的正上方,所述夯锤本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储水腔连通的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上连接有旋转接头,所述夯锤本体的侧壁上固定套接有固定罩,所述固定罩的边缘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的侧壁上沿其周向等间距设有多个喷雾孔,所述环形管与出水管连通,所述夯锤本体的侧壁上连接有与储水腔连通的排水管。
优选地,所述注水管与夯锤本体螺纹连接,所述注水管位于储水腔内部的一端设有水量控制机构,所述水量控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注水管内部的支架,所述支架上竖直贯穿设有活动杆,且活动杆与支架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用于封堵注水管下开口的浮力封板。
优选地,所述储水腔内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
优选地,所述配重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缓冲垫。
优选地,所述滑塞的下端面上粘接有泡沫层。
优选地,所述铁板的上端设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牵引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压水筒、铁板、配重块、磁板,在需要进行夯击作业时,通过注水管向储水腔内注满水,储水腔内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压水筒内,滑塞受浮力作用向上移动,带动配重板向上移动靠近铁板,磁板受磁力作用吸附在铁板上,此时,储水腔内存满水,整个夯锤本体的重量足够重,即可通过牵引提升设备将夯锤本体提升至一定高度再放下,当夯锤本体快速下坠砸向地面时,配重块的惯性较大,向下运动,此时磁板脱离铁板,由于配重块受惯性快速向下运动,进而带动抵杆抵压滑塞沿压水筒向下运动,进而将压水筒内暂存的水从出水管挤压出,并通过环形管上喷雾孔喷出,形成喷雾面对扬起的灰尘进行覆盖,阻隔灰尘继续扬起,且水雾起到降尘的作用;
当配重块的动能逐渐释放完后,储水腔内的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压水筒内,滑塞受浮力作用向上运动,配合磁板对铁板的磁力作用,磁板重新吸附在铁板上,使得配重块重新上升复位,即可进行下一次的夯击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50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