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5167.6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7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佼;陆一新;吴菊珍;李强林;唐丽;覃敏;李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快渗池 碎石区 磁场 高效脱氮 出水箱 进水箱 滤料区 低C/N 污水 无二次污染 厌氧氨氧化 短程硝化 剩余污泥 脱氮效率 运行成本 布水区 集水区 插设 进水 脱氮 协同 调控 灵活 | ||
1.一种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箱(1)、人工快渗池一(5)、人工快渗池二(12)以及出水箱(17),所述人工快渗池一(5)内设有磁场且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布水区(6)、碎石区一(7)、滤料区一(8)、碎石区二(9)、隔板以及集水区(10),所述隔板设有出水口一(11),所述人工快渗池二(12)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碎石区三(13)、滤料区二(14)以及碎石区四(15),人工快渗池一(5)插设于人工快渗池二(12)中,且其底部通过碎石区三(13)与人工快渗池二(12)相连通;
污水通过进水箱(1)依次经过布水区(6)、碎石区一(7)、滤料区一(8)、碎石区二(9)、集水区(10)、碎石区三(13)、滤料区二(14)以及碎石区四(15),再进入出水箱(17)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场设置于滤料区一(8)处,由平行设置于人工快渗池一(5)外两侧的磁铁(18)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区一(8)中心位置还设有磁场传感器(19),磁场传感器(19)连接有磁场测定仪(20),所述磁铁(18)为平板状或半圆弧状,磁铁(18)的高度不低于滤料区一(8)的高度,宽度不小于滤料区一(8)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区一(8)内的滤料在填充前采用好氧硝化污泥进行接种,滤料区二(14)内的滤料在填充前采用厌氧氨氧化污泥进行接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区(6)、碎石区一(7)、滤料区一(8)、碎石区二(9)、集水区(10)的高度比为2~6:1:10~14:1:10~14;
布水区(6)和集水区(10)不做任何填充,碎石区一(7)和碎石区二(9)均采用粒径为5~10mm的碎石进行填充,滤料区一(8)采用天然河砂、海砂按照体积比3~8:1混合均匀后进行填充,天然河砂、海砂的粒径分别为0.25~0.5mm、0.15~0.3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碎石区三(13)、滤料区二(14)、碎石区四(15)的高度比为1:8~15:1;
碎石区三(13)、碎石区四(15)均采用粒径为5~10mm的碎石进行填充,滤料区二(14)采用天然河砂、复合水热炭按照质量比2~5:1混合均匀后进行填充,天然河砂、复合水热炭的粒径均为0.15~0.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区(10)的高度不低于人工快渗池二(12)的高度,人工快渗池一(5)与人工快渗池二(12)的直径比为1:2~4。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快渗池一(5)上方设置有喷洒器(4),进水箱(1)通过水管与喷洒器(4)相连通,水管上设置计量泵(2),计量泵(2)连接有继电器(3)。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用于低C/N比污水高效脱氮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快渗池二(12)上设有出水口二(16),所述出水口二(16)位于碎石区四(15)处且通过水管与出水箱(17)相连通。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双池人工快渗系统的对低C/N比污水进行高效脱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控制污水进水水力负荷为0.8~1.5m/d,进水、落干时间分别为1h、2~5h,该阶段不施加磁场,待运行至稳定后,调整进水、落干时间分别为1h、72~110h,运行1~2个周期,落干期间控制滤料区一(8)的中心磁场强度为0~80mT;
S2:待步骤S1落干期结束后,恢复进水、落干时间分别为1h、2~5h,该阶段不施加磁场,运行2~4个周期后,调整进水、落干时间分别为1h、24~72h,运行1~2个周期,控制滤料区一(8)的中心磁场强度为0~40mT;
S3:待步骤S2落干期结束后,不再施加磁场,恢复进水、落干时间分别为1h、2~5h,采用进水1h、落干2~5h交替运行的方式,即可实现部分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快速启动,进而实现对低C/N比污水的高效脱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516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