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6812.6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1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蔡林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炎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E01C11/22;E01C1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张琼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水砖 骨料 碎砖块 制备 海绵 城市人行道 粘接剂 矿渣 带孔 粒径 碎石 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废料堆 水循环 卵石 污染 生产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该透水砖包括透水砖实心上表层和透水砖带孔主体,透水砖实心上表层由第一骨料、第一粘接剂和水为原料,第一骨料为粒径3mm‑4mm,第一骨料中由矿渣、废碎砖块和碎石组成,透水砖带孔主体由第二骨料、第二粘接剂和水为原料,第二骨料为粒径3mm‑7mm,第二骨料由碎石、卵石和废碎砖块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透水砖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矿渣和废碎砖块生产透水砖,既减少废料堆环境的污染,又实现了海绵城市的水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多数城市相继出现地下水资源匮乏、热岛效应等,研究发现,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建设中自然土壤植被不断被建筑物及各种不透水底面覆盖有关,国内许多城市的不透水地面比例已超过70%,改变了原有的天然地面可渗透性的属性,极大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对于雨水较多的城市,如果地面采用水泥、柏油、大理石等非透水性材质铺设地面,在下雨时,不透水地砖完全阻止了雨水直接渗透入地,满地积水使人们的出行变得很不方便,造成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加重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雨水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加重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
透水砖是一种内部具有大量连通孔隙的路面砖,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孔隙率,降水可以通过本身与地下铺垫层相通的渗水路径渗入下部土壤,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现有一种透水砖下侧为透水砖带孔主体12,进行透水,上侧为带有孔隙的骨料制成的透水砖实心上表层11,并且现有技术的透水砖主要采用陶瓷,陶瓷透水砖要采用大量的矿土资源,原料的开采造成对环境的破坏,生产效率低,环保投入大,一次性投资规模大;而我国是工业大国,会在工业生产中产生各种矿渣及废碎砖块等废弃物,若这些废弃物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矿渣和废碎砖块来生产透水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以利用矿渣和废碎砖块生产透水砖,减少环境污染,实现海绵城市的水循环。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透水砖,包括透水砖实心上表层和透水砖带孔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实心上表层由第一骨料、第一粘接剂和水为原料,所述第一骨料中由矿渣、废碎砖块和碎石组成,所述第一骨料为粒径3mm-4mm,所述第一粘接剂由水泥、粉煤灰以及硼砂构成,所述透水砖带孔主体由第二骨料、第二粘接剂和水为原料,所述第二骨料由碎石、卵石和废碎砖块组成,所述第二骨料为粒径3mm-7mm,所述第二粘接剂由水泥、粉煤灰以及硼砂构成。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选用多孔隙的矿渣,使透水砖实心上表层能够透水;通过采用粒径为3mm-4mm的细颗粒第一骨料作为透水砖实心上表层的主要原料,可使透水砖表面更加平整,且若遇行人摔倒,也不会使行人皮肤大面积擦伤;第一粘接剂和第二粘接剂均加入硼砂,可作为缓凝剂,可使透水砖实心上表层与透水砖带孔主体一定时间内保持塑性,调节透水砖实心上表层和透水砖带孔主体的凝结时间。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骨料中各组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矿渣10份、废碎砖块8份和碎石3-5份;所述第二骨料中各组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碎石10份、卵石5-7份和废碎砖块8份。这样的配比,第一骨料可充分利用矿渣和废碎砖块,且通过碎石的加入,可提高整体硬度,第二骨料可利用废碎砖块,因碎石硬度大于卵石,卵石成本低于碎石,通过这样的碎石和卵石配比,使第二骨料的硬度和成本可达到最优。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粘接剂中各组分按重量比例,水泥、粉煤灰和硼砂的比例为25%-30%:68%-78%:2%;所述第二粘接剂中各组分按重量比例,水泥、粉煤灰和硼砂的比例为25%-30%:68%-78%: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炎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炎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68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