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系统、集成式冷站及集成式冷站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6967.X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5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华;王娟;王升;姜春苗;孙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65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周昭;李双皓 |
地址: | 519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量 蓄冷装置 集成式 冷站 制冷 空调系统末端 载冷剂回路 制冷回路 制冷主机 空调系统 存储 载冷剂 连通 承载 电价 用电低峰期 用电高峰期 电力负荷 用电成本 冷冻水 供冷 蓄冷 电网 吸收 | ||
1.一种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冷站(100)包括:
制冷主机(10),用于形成冷量;
蓄冷装置(30),所述蓄冷装置(30)包括制冷回路(33)和载冷剂回路(31),所述载冷剂回路(31)与所述制冷主机(10)连通,所述制冷回路(33)与空调系统末端(200)连通;
其中,所述载冷剂回路(31)中的载冷剂在所述制冷主机(10)中承载冷量后流向所述蓄冷装置(30),所述制冷回路(33)中的冷冻水吸收所述载冷剂承载的冷量,并输送至所述空调系统末端(200)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30)包括外壳(32)及设于所述外壳(32)内的换热管(34),所述换热管(34)的首尾两端与所述制冷主机(10)连通,所述换热管(34)内形成所述载冷剂回路(31);所述外壳(32)上开设有均与所述外壳(32)的内腔连通的冷冻水入口(321)和冷冻水出口(323),所述外壳(32)内形成连通于所述冷冻水入口(321)与所述冷冻水出口(323)之间的所述制冷回路(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32)上开设有多组相互连通的所述冷冻水入口(321)和所述冷冻水出口(323),所述空调系统末端(200)包括多个空调区域,每个所述空调区域与一组相互连通的所述冷冻水入口(321)和所述冷冻水出口(32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30)为压力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主机(10)包括依次首尾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12)及蒸发器(14);
所述集成式冷站(100)还包括设备箱(20)及冷却塔(40),所述制冷主机(10)和所述蓄冷装置(30)均设于所述设备箱(20)内,所述冷却塔(40)固定于所述设备箱(20)顶部,且与所述制冷主机(10)中的所述冷凝器(12)连通并带走所述冷凝器(12)中的热量;
所述蓄冷装置(30)中的所述载冷剂回路(31)与所述蒸发器(14)连通,所述载冷剂在所述蒸发器(14)中吸收冷媒的冷量后承载冷量返回蓄冷装置(3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冷站(100)具有蓄冷模式、制冷模式及释冷模式;
在所述蓄冷模式下,所述制冷主机(10)工作并向所述蓄冷装置(30)传递冷量,所述蓄冷装置(30)存储接收到的冷量;
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制冷主机(10)工作产生冷量,产生的冷量经过所述蓄冷装置(30)后流向所述空调系统末端(200)制冷;
在所述释冷模式下,所述制冷主机(10)不工作,所述蓄冷装置(30)中存储的冷量对所述空调系统末端(200)制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式冷站(100)还包括控制器;
在所述空调系统末端(200)开启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集成式冷站(100)进入所述制冷模式或所述释冷模式;
在空调系统末端(200)关闭时,若电价低于峰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集成式冷站(100)进入所述蓄冷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成式冷站(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空调系统末端(200)开启时,若电价处于峰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集成式冷站(100)进入所述释冷模式;
当空调系统末端(200)开启时,若电价低于峰值,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集成式冷站(100)进入所述制冷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696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