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指纹与掌纹信息的身份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7196.6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8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秦曙光;陈家峰;季英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读书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H04M1/725 |
代理公司: | 长沙轩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3235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5284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 掌纹 信息 身份 识别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手指指纹与掌纹结合的身份识别方法,通过设置于终端设备后壳及侧边上的传感器录入手指指纹与掌纹信息,并设置安全验证数据库,终端设备CPU通过所述传感器依次获取的使用者纹路信息并存储到数据库;在进行身份识别时,根据所述传感器实时采集到的手指及掌纹纹路信息与数据库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得出是否匹配,若匹配则通过身份验证,执行与所述预设纹路信息对应的预设操作,所述预设操作包括唤醒所述终端和/或解锁所述终端设备。本发明通过对多手指指纹和掌纹采集、录入、比对计算,应对各种各样握机的方式,告别为了指纹识别还有调整拿手机的姿势,去除调整手势时间,识别更高效,使用者体验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指纹与掌纹信息的身份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终端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该终端设备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生物特征的唯一性、不变性及方便性,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终端设备进行加密及控制可有效保证较高的安全性。指纹识别作为常用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关技术中,通常可根据采集到的一个指纹的信息进行指纹识别。
目前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智能手机指纹识别方式大概三种:1、将指纹解锁感应器放在手机背面的一个小孔里面;2、将指纹解锁感应器放在手机正面home键位置;3、将指纹解锁感应器放在手机正面显示屏下方的一小块地方。
而这上述三种方式都有共同的不足之处:1、使用指纹功能时需要刻意将手指放到特定的位置才能识别;2、只对单手指指纹采集计算精确度低;3、很容易被复制;4、对于一些超大屏手机或者手比较小的用户来说,想要手指能放到指纹感应器上可能还需调整拿手机的位置;5、针对于全面屏手机,屏下指纹识别模块价格太过高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手指指纹与掌纹结合的身份识别方法,通过设置于终端设备后壳及侧边上的传感器录入手指指纹与掌纹信息,并设置安全验证数据库,终端设备CPU通过所述传感器依次获取的使用者纹路信息并存储到数据库;在进行身份识别时,根据所述传感器实时采集到的手指及掌纹纹路信息与数据库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得出是否匹配,若匹配则通过身份验证,执行与所述预设纹路信息对应的预设操作,所述预设操作包括唤醒所述终端和/或解锁所述终端设备。
更进一步地,所述验证数据库进一步包括:记录所述后壳及侧边上的传感器获取的掌纹及指纹的传感器位置数据,并构建使用者的手部模型,自动生成所有可能的习惯解锁手型。
更进一步地,在进行身份验证时,在手指及掌纹纹路信息与数据库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得出是否匹配之前,优先对比采集的信息生成的手部模型是否与预设的使用者手部模型相匹配,若判断相似度小于预定值则直接判定为身份认证失败,并且不进行手指及掌纹纹路信息的比对。
更进一步地,所述优先对比采集的信息生成的手部模型是否与预设的使用者手部模型相匹配进一步包括:若判断相似度大于预定值则继续进行手指及掌纹纹路信息的比对。
更进一步地,所述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正面显示区域,在进行身份识别时获取用户手指及掌纹在所述正面显示区域的覆盖位置信息,所述覆盖位置信息包括使用者正握及反握终端设备时的手部覆盖于所述正面显示区域的位置信息。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为电容纹路传感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面显示区域计算所述覆盖物体图像中所有像素点的的有效面积是否处于预设面积范围内,若超出预设面积范围则判断该覆盖不为掌纹或指纹,所述终端设备不进行身份验证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读书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读书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71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