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篷布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1331.4 | 申请日: | 2019-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3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秦一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甜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12 | 分类号: | B32B27/12;B32B27/32;B32B27/20;B32B33/00;E04H15/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篷布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篷布及其制作方法,属于篷布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一种高强度篷布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基底纤维制备、表面处理、溶胶制备、浸润、基布制作、陈化处理、超临界干燥、面层原料制备、面层原料处理、流延涂覆得到高强度篷布,其中基底纤维表面处理增加了表面粗糙度,基布制作采用新型基底纤维材料,且采用先复合后编织工艺,然后进行面层涂覆,面层提高了篷布的防水性、绝热性能和耐老化性能,所得篷布质量轻,使用寿命长,应用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篷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篷布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布是一种高强度、具有良好韧性及柔软程度的防水材料,常被用作帆布,带聚氨酯涂层的涤纶或制作成聚乙烯类塑料。现有篷布通常分粗篷布和细篷布两大类,而篷布生产一般工序是,选用涤纶等普通材料作为经纱和纬纱纺织,并在其表面涂覆一层防水材料制成,而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篷布生产,一般是在现有基础上采用多层复合的方式增加不同复合层,例如:耐磨层,阻燃层等等。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强度篷布(授权公告号CN206812558U)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篷布,其包括防水层、隔热层、阻燃层、基布层和耐磨层,采用复合多层的方式,解决了隔热、阻燃耐磨等问题,进而可以理解高强度篷布的制作仅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加固层、不锈钢纤维层或者在芯层中混织加强丝等方式,复合篷布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各层材料不同,因此其性能也不同,复合材料整体性能不稳定,个别复合层先于其他层损坏情况不可避免,例如防水层没有高的强度、阻燃、耐磨等特性,防水层会先于其它层磨损等;其次是,篷布复合多层,其厚度会不断增加,重量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含有不锈钢纤维的高强度篷布,重量增加会导致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度篷布及其制作方法,旨在提高篷布强度的同时,减少篷布复合层,进而减轻其整体重量,实现高强度、低厚度和质量的篷布。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强度篷布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底纤维制备:以氯化物的N-甲基吡咯烷酮和正己烷作为溶剂,以对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酰氯为反应单体,以氮气作为保护气,在温度为-20℃下,进行溶液缩聚反应,最后得到基底纤维;
S2:表面处理:利用辉光放电低温等离子体仪在基底纤维表面进行刻蚀,增大基底纤维的表面粗糙度;
S3:溶胶制备:以10重量份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以30重量份的乙醇为溶剂,混合到6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中,以氨水和盐酸催化剂,其中氨水浓度为0.1mol/L,盐酸浓度为0.01mol/L,制成二氧化硅溶胶;
S4: 浸润:将S2得到的基底纤维浸入到S3得到的溶胶中,凝胶后,得到复合纤维;
S5:基布制作:将S4得到的复合纤维作为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纬纱交错连接而形成网格状结构的基布;
S6:陈化处理:将S5所得基布放入乙醇溶液中进行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24小时;
S7:超临界干燥:将步骤S6中所述的老化后的基布置于干燥釜中,进行超临界干燥,所述干燥的温度为30-40℃,压力为7-13Mpa,干燥时间为6小时;
S8:面层原料制备:将2-4重量份的硅烷偶联剂用乙醇进行稀释或溶解后,加入100重量份的二氧化硅气凝胶中混合均匀,控制温度条件为70-85℃,恒温放置2-3小时,使二氧化硅气凝胶表面形成涂层;
S9:面层原料处理:将100重量份的低密度聚乙烯、15-50重量份的所述S8处理所得二氧化硅气凝胶、0.2-0.8重量份的抗氧剂、0.1-0.5 重量份的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1-3重量份的硬质酸钙、1-6重量份的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放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将预混物放入双螺杆挤出造粒机熔融塑化,在熔体温度190-230℃下挤出造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甜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甜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13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