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制冷系统冷却除湿机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19202.X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1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倩;戴绍碧;李佳琪;沈锦钗;莫英祥;洪泽鸿;张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 |
代理公司: | 茂名市穗海专利事务所 44106 | 代理人: | 李好琚 |
地址: | 525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除湿系统 除湿 双制冷系统 除湿机组 蒸发器 结霜 冷却 高温高压制冷剂 自动控制系统 四通换向阀 蒸发器结霜 过程中断 温度降低 蒸气流向 制冷系统 自动化霜 压缩机 除霜 换向 两套 去除 融化 通电 压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制冷系统冷却除湿机组,包括由第一制冷除湿系统和第二制冷除湿系统组成的两套独立的制冷除湿系统;当其中一套制冷除湿系统的蒸发器结霜,温度降低到设定值后,自动控制系统启动另一套系统继续除湿,原工作的蒸发器已结霜的制冷系统四通换向阀通电换向转为自动化霜模式,使经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气流向结霜的蒸发器,使霜融化去除。本发明能得到更干燥的空气和更低的空气湿度并解决由于制冷除湿系统除霜而导致除湿过程中断的问题,实现持续除湿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制冷系统冷却除湿机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却除湿机在进行除湿工作时,处理后的空气露点通常都是在7℃以上。若想得到露点温度在7℃以下的空气,存在蒸发器结霜问题。运行一段时间后,蒸发器表面会结霜,当霜层到一定厚度时,不仅蒸发器的传热热阻增加会导致冷却除湿效率下降、而且空气流通通道面积减小导致出风量降低,最终导致冷却除湿机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结霜的蒸发器进行化霜。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化霜方式是四通换向阀换向融霜方式,进行化霜时,结霜的蒸发器升温融霜,但此时除湿机不能继续进行除湿工作,必须等到化霜结束才能继续除湿工作,这在一些要求必须连续除湿的场合不适用。
目前在一些制药、食品加工、电子﹑医疗产品﹑国防应用行业等生产制造过程需要持续的低湿环境,广泛应用于该生产条件的是转轮除湿机,但是转轮除湿机的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大。在要求空气含湿量为4-6g/kg,即空气露点在0-7℃这个区间,理论上冷却除湿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且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将远低于转轮除湿,但若想利用冷却除湿得到露点温度为7℃以下的空气,就必须解决好蒸发器结霜问题。目前市场上并无这类冷却除湿机,所以开发一种能持续除湿得到含湿量为4-6 g/kg干燥空气的新型冷却除湿机组,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冷却除湿机不适用于较低湿度要求环境或虽用于较低湿环境但由于结霜问题导致除湿过程中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制冷系统冷却除湿机组,利用冷却除湿技术持续提供低湿干燥空气,创造低湿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制冷系统冷却除湿机组,包括由第一制冷除湿系统和第二制冷除湿系统组成的两套独立的制冷除湿系统;第一制冷除湿系统中的制冷剂经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冷凝器、第一毛细管、第一蒸发器、第一四通换向阀,然后返回第一压缩机,形成第一制冷除湿系统的除湿回路;第一制冷除湿系统中的制冷剂经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蒸发器、第一毛细管、第一冷凝器、第一四通换向阀,然后返回第一压缩机,形成第一制冷除湿系统的化霜回路;第二制冷除湿系统中的制冷剂经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冷凝器、第二毛细管、第二蒸发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然后返回第二压缩机,形成第二制冷除湿系统的除湿回路;第二制冷除湿系统中的制冷剂经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蒸发器、第二毛细管、第二冷凝器、第二四通换向阀,然后返回第二压缩机,形成第二制冷除湿系统的化霜回路。
上述中,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安装在进风口后,第一蒸发器的下面有第一接水盘,第二蒸发器的下面有第二接水盘,除湿区域由隔板分隔成两部分,上部为第一除湿区,下部为第二除湿区,第一蒸发器安装在第一除湿区内,其前有第一风机,其后有第一止回风阀,第二蒸发器安装在第二除湿区内,其前有第二风机,其后有第二止回风阀,除湿区域后接有送风管,送风管内安装有加热器。
上述中,第一蒸发器上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蒸发器上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上述中,第一冷凝器一侧安装有第一冷凝器风机,第二冷凝器一侧安装有第二冷凝器风机。
上述中,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的出水口分别与排水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92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