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9986.6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04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高海洋;高洁;钟柳;徐显明;王力博;王斯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C07C2/34;C07C11/02;C10M10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任默闻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胺基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其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所述式I中,R表示甲基或异丙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在乙烯低聚反应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α‑二胺基钯催化剂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备,而且具有非常强的链行走能力,催化乙烯低聚能够得到长支链含量更高的产物,该产物具有更好的低温流动性能,能够作为润滑油基础油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烃催化聚合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聚α-烯烃(Poly-α-olefin,PAO)合成基础油具有优异的粘温性能、低温流动性和抗氧化安定性,在汽车及其它机械的润滑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AO润滑油基础油之所以具有优异的粘温性能和低温流动性,是因为其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特别是具有高含量的长支链。同时,PAO润滑油基础油不仅不含芳烃、氮、硫等易氧化的杂质,而且催化加氢之后不含末端双键,因此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安定性。
当前工业上PAO润滑油基础油的制备需要三步反应:首先,催化乙烯低聚制备长支链线性α-烯烃;然后,线性α-烯烃通过BF3的阳离子低聚、Z-N催化剂或茂催化剂配位低聚得到高度支化的产物;最后,油状产物通过催化加氢饱和末端双键,得到饱和的PAO润滑油基础油,提高润滑油的高温下的安定性能。因此,合成PAO润滑油基础油不仅需要三种催化剂体系,而且工艺复杂、能耗高,还存在着原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开发出直接催化乙烯低聚制备聚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的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rookhart教授最早开发出α-二亚胺镍钯催化剂能够催化乙烯聚合,制备出支化的聚烯烃产物。深入的机理研究显示,支链是通过链行走的机理产生的,并且聚合反应的条件对支链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增加乙烯压力,聚合的活性和产物的分子量增加,但是产物的支化度降低;提高聚合反应温度,链行走过程增强,产物的支化度增加,甚至能够得到超支化的聚乙烯。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α-二亚胺镍钯催化剂催化乙烯低聚时,通过降低产物分子量和提高支化度,能够得到油状的聚乙烯产物,通常是通过降低乙烯压力和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得到高度支化的聚乙烯油状物。例如,α-二亚胺钯催化剂能够在1大气压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油状的超支化聚乙烯,尽管产物的支化很高,但是产物中主要是甲基支链,长支链的含量(C≥6)比较低(通常≤20mol%),因而其低温流动性差(倾点较高),不能满足润滑油基础油的使用要求。低的乙烯压力显著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增加乙烯压力,虽然催化剂活性增加,但是链行走速率降低,产物支化度显著降低且分子量增加,从而导致油品的倾点较高,低温流动性极差,难以作为润滑油使用。例如,α-二亚胺镍催化剂在1~30个大气压下进行乙烯聚合,随着乙烯压力的增高,产物的分子量增加,产物的最高分子量达到5×105g/mol,但是产物呈固体粉末,无法作为润滑油应用。
另外,乙烯低聚直接制备聚烯烃油的过程中,链转移的方式主要是β-H消除,得到的产物通常含有不饱和双键,影响了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因此,必须对低聚产物进行催化加氢饱和处理,这会导致制备工艺的复杂化。例如,α-二亚胺镍催化剂及烯类单体直接聚合制备高度支化的聚烯烃油,以及杂原子辅助的α-二亚胺镍催化乙烯聚合制备支化的聚烯烃油的,产物都有较高含量的双键,溴值大多在30g/100g以上,如作为润滑油使用必须加氢饱和,使得制备工艺较为复杂。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α-二胺基钯催化剂,其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99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