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山区地震资料静校正量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0237.5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9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中;杨华臣;任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浮动 基准面 山区 地震 资料 校正 计算方法 | ||
1.一种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山区地震资料静校正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初至走时数据和近地表速度模型;
步骤二:计算风化层底界面和浮动基准面;风化层底界面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down表示风化层底界面的高程,x表示水平方向的坐标值,wx表示积分半径,zm表示近地表速度模型中替换速度所在的层界面的高程,x’表示在积分区间内的坐标值;
浮动基准面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zup表示浮动基准面的高程,x表示水平方向的坐标值,wx表示积分半径,zsurface表示地表的高程,x’表示在积分区间内的坐标值,Δz是一个修正量,其作用是使浮动基准面的高程小于地表的高程;
步骤三:计算地震波从浮动基准面传播到风化层底界面的垂向旅行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1表示地震波从浮动基准面传播到风化层底界面的垂向旅行时间,x表示水平方向的坐标值,z表示高程,zup表示浮动基准面的高程,zdown表示风化层底界面的高程,v(x,z)表示风化层在空间(x,z)处的速度;
步骤四:计算地震波的剩余走时;其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trest(s,r)=traw(s,r)-t1(xs)-t1(xr),(4)
其中,s表示炮点序号,r表示检波点序号,xs表示炮点在水平方向的坐标值,xr表示检波点在水平方向的坐标值,trest表示地震波的剩余走时,traw表示步骤一中获取的初至走时,t1表示地震波从浮动基准面传播到风化层底界面的垂向旅行时间;
步骤五:选择最小偏移距和基准点;从初至走时数据中识别刚产生折射波的偏移距,将该偏移距作为最小偏移距,并将偏移距小于该最小偏移距的初至走时数据剔除,使之不参与后续步骤的计算;将高程最小的炮点或检波点作为基准点;
步骤六:计算相邻检波点间的延迟时间;
步骤七:计算相邻炮点间的延迟时间;
步骤八:计算检波点到基准点的延迟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表示检波点序号,t2(r)表示第r个检波点到基准点的延迟时间,r0表示距离基准点最近的检波点的序号,i表示r0和r-1之间的检波点序号,Δti表示第i+1和第i个检波点间的延迟时间;
步骤九:计算炮点到基准点的延迟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表示炮点序号,t2(s)表示第s个炮点到基准点的延迟时间,s0表示距离基准点最近的炮点的序号,j表示s0和s-1之间的炮点序号,Δtj表示第j+1和第j个炮点间的延迟时间;
步骤十:计算炮点端和检波点端的静校正量,炮点端的静校正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表示炮点序号,xs表示炮点在水平方向的坐标值,zdown表示风化层底界面的高程,zbase表示基准面的高程,vm表示替换速度,z表示高程,tstatic表示静校正量,t1表示地震波从浮动基准面传播到风化层底界面的垂向旅行时间,t2(s)表示炮点到基准点的延迟时间;
检波点端的静校正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表示检波点序号,xr表示检波点在水平方向的坐标值,zdown表示风化层底界面的高程,zbase表示基准面的高程,vm表示替换速度,z表示高程,tstatic表示静校正量,t1表示地震波从浮动基准面传播到风化层底界面的垂向旅行时间,t2(r)表示检波点到基准点的延迟时间;
步骤十一:输出静校正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近地表速度模型由初至走时层析方法获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023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段式的电池壳体
- 下一篇:地震资料视速度域非一致性长波长静校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