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性材料混合缩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0602.2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1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黄海峰;欧战备;江谓清;郭清杰;李华;周晓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芜湖众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8 | 代理人: | 曹宏筠 |
地址: | 235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性 材料 混合 装置 | ||
本发明适用于塑性材料混合缩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塑性材料混合缩分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混合缩分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支撑板、搁置孔、支撑架、滑道、滑块和顶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搁置孔开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带通孔的出料筒,配合千斤顶挤压出料,并配合油缸通过伸缩杆使储料筒在水平方向上往复运动,能够有效挤出多份性质相同的材料,能够避免由于材料不均匀导致的检测数据误差较大,用于煤样缩分,能够有效提高煤泥样品材料质量检测的准确性,该装置操作方法简单,自动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塑性材料混合缩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性材料混合缩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科技的发展,煤炭加工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快速发展,煤泥的产量明显上升,煤泥的综合利用也受到煤炭生产企业和用户越来越多的重视,电厂掺入煤泥燃烧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煤泥的采制样是煤泥质量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使煤泥样品检测更加准确,通常需要将煤泥样品混合后均匀分成多份,根据需要取对角样品混合或分别取样,以保证检测结果接近混合煤泥的质量,煤泥有一定的粘性,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煤泥混合后制成薄厚均匀的规则片状,然后将煤泥样分隔成大小相同的小块,然后缩分得到一定的煤泥量,整个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反复操作,人工操作容易产生误差;其他具有粘性的塑性材料在进行分析检测前,通常也需要缩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塑性材料混合缩分装置,旨在解决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煤泥混合后制成薄厚均匀的规则片状,然后将煤泥样分隔成大小相同的小块,然后缩分得到一定的煤泥量,整个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反复操作,人工操作容易产生误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塑性材料混合缩分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混合缩分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支撑板、搁置孔、支撑架、滑道、滑块和顶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搁置孔开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所述滑道开设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所述滑块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且位于所述滑道的内部,所述混合缩分组件包括出料筒、油缸、伸缩杆、连接杆、承料板、储料筒、千斤顶、摇杆和柱形推块,所述出料筒套设于所述搁置孔的内部,所述油缸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所述伸缩杆与所述油缸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油缸的一侧,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伸缩杆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油缸的一端,所述承料板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上端,所述储料筒与所述承料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承料板的顶部,所述千斤顶与所述顶板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顶板底部的中心位置处,所述摇杆与所述千斤顶转动连接,且位于所述千斤顶的一侧,所述柱形推块与所述千斤顶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千斤顶的底部。
本发明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橡胶圈,所述橡胶圈套设在所述搁置孔的内部。
本发明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出料筒还包括通孔和卡槽,所述通孔开设于所述出料筒的底部,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出料筒的上端。
本发明还提供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数量为若干,且均匀分布在所述出料筒的底部。
本发明还提供优选的,所述储料筒为圆柱体。
本发明还提供优选的,所述柱形推块的直径与所述出料筒的内径相适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塑性材料混合缩分装置,通过设置带通孔的出料筒,配合千斤顶挤压出料,并配合油缸通过伸缩杆使储料筒在水平方向上往复运动,能够有效挤出多份性质相同的材料,能够避免由于材料不均匀导致的检测数据误差较大,用于煤样缩分,能够有效提高煤泥样品材料质量检测的准确性,该装置操作方法简单,自动化程度高,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未经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06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