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振装置、隔振系统及交通工具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23206.5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7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何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6 | 分类号: | F16F15/06;B60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支撑梁 车载电池 隔振装置 振动激励 隔振系统 交通工具 弹簧件 隔振 减振 刚性位移 减小 屈曲 拉扯 申请 支撑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装置、隔振系统及交通工具,涉及减振技术领域,以在降低振动激励对车载电池包影响的同时,减小车载电池包在没有受到振动激励的情况下的刚性位移量,从而降低车载电池包与其附近部件发生撞击或者拉扯的机率。该隔振装置包括基座、弹簧件以及用于支撑隔振对象的弹性支撑梁。弹性支撑梁固定在基座上,弹簧件位于所述基座和弹性支撑梁之间;弹性支撑梁用于在隔振对象受到振动激励时发生线性屈曲。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装置用于车载电池包的减振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振装置、隔振系统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利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电动汽车在运行过程中,车载电池包时时刻刻受到来自于路面及动力总成的振动激励,使得车载电池包包括的电池包箱体容易出现疲劳失效问题,导致电池包箱体内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甚至出现电动汽车不安全事故,因此,如何控制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车载电池包所受到的振动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振装置、隔振系统及交通工具,以在降低振动激励对车载电池包等隔振对象的影响的同时,减小隔振对象在没有受到振动激励的情况下的刚性位移量,以降低隔振对象与其附近部件发生撞击或者拉扯的机率。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隔振装置,用于对隔振对象进行隔振。该隔振装置包括基座、弹簧件以及用于支撑隔振对象的弹性支撑梁。弹性支撑梁固定在基座上,弹簧件位于基座和弹性支撑梁之间;弹性支撑梁用于在隔振对象受到振动激励时发生线性屈曲。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隔振装置中,弹簧件位于基座与弹性支撑梁之间,使得在隔振对象没有受到振动激励时,隔振装置具有足够的刚度,从而减小隔振对象在没有受到振动激励的情况下的刚性位移量,以降低隔振对象与其附近部件发生撞击或者拉扯的机率。由于弹性支撑梁在隔振对象受到振动激励时发生线性屈曲,因此,在隔振对象受到振动激励时,弹性支撑梁可在振动激励的作用下发生线性屈曲后,使得弹簧件和弹性支撑梁的总刚度下降,进而降低隔振装置的刚度,以保证隔振装置可起到隔振作用,从而降低振动激励对车载电池包等隔振对象的影响。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弹性支撑梁包括支撑板以及用于支撑支撑板的至少三个固定翅,至少三个固定翅设在支撑板的周向。至少三个固定翅的尾端固定在基座上;固定翅位于弹性支撑梁和基座之间。由于至少三个固定翅设在支撑板的周向,并且其尾端固定在基座上,使得至少三个固定翅形成多个支撑结构对支撑板进行支撑,从而保证支撑板在没有受到振动激励时能够比较稳定,使得隔振装置具有足够的刚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三个固定翅均匀的设在环状板的周向,以在没有受到振动激励时,支撑板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固定翅为Z字形结构的固定翅。每个固定翅至少包括依次连成一体的头部连接板、中间连接板和尾部连接板。该支撑板的边缘与头部连接板远离中间连接板的一端固定在一起,该尾部连接板与基座固定在一起。由于每个固定翅至少包括依次连成一体的头部连接板、中间连接板和尾部连接板,而头部连接板、中间连接板和尾部连接板构成Z字形结构的固定翅,使得至少三个固定翅将支撑板撑起,从而保证支撑板与基座之间具有足够的容纳空间容纳弹簧件。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每个固定翅中,头部连接板与支撑板处在同一平面。头部连接板与中间连接板所形成的夹角为α,中间连接板和尾部连接板所形成的夹角为β,α=β,且α和β均为钝角。当α和β均为钝角时,可保证在受到振动激励时,弹性支撑梁比较容易发生线性屈曲,使得隔振装置的刚度在受到振动激励时能够迅速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32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