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嵌入式处理器与射频技术的安全带定位感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24987.X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7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程天福;黄身雄;黄海锋;陈宏伟;罗文灵;欧阳杰;陈光灿;曹武;高超;黄盈;陈玮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5/02 | 分类号: | G01S5/02;A62B35/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明鑫;蔡学俊 |
地址: | 350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定位感应 射频模块 嵌入式处理器 安全监管 终端 控制模块 射频技术 网关 压力传感器感应 射频收模块 压力传感器 安全监督 操作行为 定位信息 监控区域 平台实现 施工现场 信号传输 压力信号 传输 管控 基站 高处 佩戴 监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嵌入式处理器与射频技术的安全带定位感应系统。包括安全监管平台、安全带网关、若干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所述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包括设于安全带上且用于感应安全带佩戴与否的压力传感器、第一射频模块、嵌入式处理器,所述安全带网关包括第二射频模块、GPRS模块、控制模块,所述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通过第一射频模块与设于监控区域的基站,实现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的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压力传感器感应的压力信号通过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给第二射频模块,第二射频收模块将收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并经GPRS模块传输给安全监管平台,由安全监管平台实现监管。本发明可以提高安全监督人员对高处作业的风险管控,实时有效的识别工人在施工现场的违章操作行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嵌入式处理器与射频技术的安全带定位感应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力行业高空作业安全方面虽然有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也有相应的安全保障设施,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处作业安全风险高,工作量大,施工人员为方便施工,容易产生麻痹心态,存在侥幸心理;
(2)部分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水平较差;
(3)现场作业人员分散,管理难度大,现有手段对作业人员无法做到实时监管;
(4)存在人为因素导致的尺度不一、疏漏,不利于统一管理和规范考核;
(5)高处作业施工时,安全带使用不规范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行业采取了智能化管理方案。将GPRS+GPS技术应用于安全带,通过感应定位的信号传输,以报警的方式加强高空安全监管是当前市面上主要采用的方案之一。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在提高电力行业作业安全的监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寻求现代信息化手段(射频技术)来管控违章,更大程度上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本项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该方案从解决现场监管的死角和难点出发,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公司本质安全水平。
当前市面上的安全带感应定位设备主要采用GPRS+GPS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功耗大:GPS+GPRS方案工作电流为300-500mA,待机电流在100mA左右,功耗非常大,需要经常为安全带充电。
(2)辐射大:GPRS方案辐射峰值功率一般在2W以上,长期使用对人体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3)成本高:由于每个安全带都要加入GSM模块与定位模块大大提高安全带的成本。
(4)体积大:由于市面上的感应定位装置体积过大,不利于高处作业人员的操作,影响高处作业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嵌入式处理器与射频技术的安全带定位感应系统,可以提高安全监督人员对高处作业的风险管控,实时有效的识别工人在施工现场的违章操作行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嵌入式处理器与射频技术的安全带定位感应系统,包括安全监管平台、安全带网关、若干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所述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包括设于安全带上且用于感应安全带佩戴与否的压力传感器、第一射频模块、嵌入式处理器,所述安全带网关包括第二射频模块、GPRS模块、控制模块,所述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通过第一射频模块与设于监控区域的基站,实现安全带定位感应终端的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压力传感器感应的压力信号通过第一射频模块传输给第二射频模块,第二射频收模块将收到的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并经GPRS模块传输给安全监管平台,由安全监管平台实现监管。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嵌入式处理器采用8位STM8嵌入式处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49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