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砂柱灌浆装置及灌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26786.3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1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房采杏;梁仕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2 | 分类号: | E02D3/12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黄李军 |
地址: | 51006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砂柱 灌浆模具 菌液 砂土 营养液 微生物 灌浆装置 真空容器 输液泵 真空罐 灌浆 固化 微生物营养液 碳酸钙沉淀 微生物诱导 真空发生器 负压状态 力学性能 真空负压 储液罐 注浆口 储液 积液 抽空 | ||
一种微生物砂柱灌浆装置,包括用于存放微生物营养液或菌液的储液罐、砂柱灌浆模具、输液泵和真空容器;真空容器包括真空罐以及用于对真空罐进行抽空的真空发生器;砂柱灌浆模具设在真空罐内,输液泵用于将储液罐内的营养液或菌液输送至砂柱灌浆模具内。本发明利用在真空负压状态下将营养液和菌液输送至砂柱灌浆模具内,营养液和菌液能迅速渗透到砂柱灌浆模具内砂土中,而发生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反应,完成固化砂土得到微生物砂;在负压状态下,营养液和菌液能更加均匀和全面地渗透至砂柱灌浆模具内砂土的每一个部位,不会出现注浆口积液的情况,而且砂土固化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微生物砂柱的灌浆质量,保障微生物砂柱的强度、刚度和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桩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砂柱灌浆装置及灌浆方法。
背景技术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固化砂土是一种新型的土体加固技术,通过对砂土注入高产脲酶的细菌和营养液,在碱性环境下,脲酶水解尿素产生铵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与营养液中的钙离子结合产生碳酸钙沉淀,从而粘结砂土颗粒,提高其强度和刚度,改善其力学性能。
现有的砂土固化方式主要为蠕动泵灌浆,蠕动泵通过恒定的速率将菌液和营养液注入到砂柱中,达到固化效果。但是,当砂土的密实度较高或固化的砂土黏粒成分较高时,蠕动泵驱动下的菌液和营养液会难以注入到砂柱中,生物固化出现困难。现有的灌浆装置难以将菌液和营养液注入到密实度高或黏粒含量较多的砂土中,会出现注浆口积液、固化不均匀等问题,使得砂柱的质量无法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了一种微生物砂柱灌浆装置,以提高微生物砂柱的灌浆质量,从而保障微生物砂柱的强度、刚度和力学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生物砂柱灌浆装置,包括用于存放微生物营养液或菌液的储液罐、砂柱灌浆模具、输液泵和真空容器;所述真空容器包括真空罐以及用于对真空罐进行抽空的真空发生器;所述砂柱灌浆模具设在真空罐内,所述输液泵用于将储液罐内的营养液或菌液输送至砂柱灌浆模具内。
由上可知,本发明在使用时,先用砂柱灌浆模具装满砂土后再将砂柱灌浆模具安装在真空罐内,利用真空发生器对真空罐进行抽空,此时砂柱灌浆模具内的砂土处于负压状态,然后利用输液泵将营养液和菌液分别输送至砂柱灌浆模具内,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营养液和菌液能迅速渗透到砂柱灌浆模具内砂土中,而发生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反应,从而完成固化砂土得到微生物砂柱。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在真空负压状态下将营养液和菌液输送至砂柱灌浆模具内,营养液和菌液能迅速渗透到砂柱灌浆模具内砂土中,而发生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反应,从而完成固化砂土得到微生物砂;在负压状态下,营养液和菌液能更加均匀和全面地渗透至砂柱灌浆模具内砂土的每一个部位,不会出现注浆口积液的情况,而且砂土固化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微生物砂柱的灌浆质量,保障微生物砂柱的强度、刚度和力学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菌液为巴氏芽孢杆菌液,所述营养液包括尿素和氯化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输液泵为蠕动泵,蠕动泵包括驱动器以及设在驱动器上的若干个泵头,每个泵头上均设有输液管,对应地真空罐内设有若干个砂柱灌浆模具,储液罐通过泵头的输液管与砂柱灌浆模具相连通而向砂柱灌浆模具输送营养液或菌液。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真空罐内设有固定架,砂柱灌浆模具固定设在真空罐内的固定架上。
一种微生物砂柱灌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先用砂柱灌浆模具装满砂土后再将砂柱灌浆模具安装在真空罐内;
利用真空发生器对真空罐进行抽空;
利用输液泵将营养液和菌液分别输送至砂柱灌浆模具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67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