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圆弧柔轮静力影响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6944.5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7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胡时林;秦昊;张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容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6 | 代理人: | 刘新年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弧 静力 影响 确定 方法 | ||
1.一种双圆弧柔轮静力影响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构建双圆弧柔轮三维实体模型;
切分所述双圆弧柔轮三维实体模型为多个单元模型;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单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
获得所述双圆弧柔轮的整体及各单元模型的静力变形影响规律,进而确定双圆弧柔轮的薄弱单元;
所述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单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包括:
约束双圆弧柔轮三维实体模型的底部法兰的端面所有节点自由度;
约束波发生器外表面的轴向自由度;
计算装配应力以及负载工况条件下柔轮静力特性,得到柔轮结构参数、柔轮各部分应力分布情况以及柔轮整体应力之间关系,一是移动工作平面到相应位置,查看柔轮每个部分的静力特性,二是单独选择柔轮的各个部分,查看柔轮各部分的静力特性以及各部分静力特性之间的联系,发现:
(1)通过对比柔轮各个部分,柔轮齿圈部分应力最大,此处出现最大应力点,而筒底部所受的应力最小,柔轮应力延着筒体方向分布,齿圈根部与筒体过渡部分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与渐开线齿形相比,双圆弧柔轮整体应力要小;
(2)通过对比柔轮几何参数对柔轮应力以及各部分应力影响发现:筒长对柔轮应力影响明显,筒长增加,最大等效应力呈下降趋势,筒长减小,筒底应力急剧上升:筒体圆角半径对筒底部分应力影响大,半径增大,应力增大;筒体部分最大等效应力与齿圈部分最大等效应力具有相似趋势,齿圈宽度和柔轮壁厚增加,柔轮整体应力以及各部分应力随之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圆弧柔轮静力影响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单元模型包括:
前沿单元、齿圈单元、筒体单元、筒底单元和凸台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圆弧柔轮静力影响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双圆弧柔轮三维实体模型,具体为:
在三维软件中按照双圆弧柔轮的结构参数建立双圆弧柔轮三维实体模型并导入有限元软件;或在有限元软件中自底向上建立双圆弧柔轮三维实体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圆弧柔轮静力影响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单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包括:
分别设置各单元模型的网格划分精细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圆弧柔轮静力影响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多个单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包括:
仅定义双圆弧柔轮的齿圈单元内表面与构建的波发生器相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未经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694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