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施工过程的最优夯击参数选择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7808.8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6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发明(设计)人: | 杜翠;张千里;陈锋;刘杰;程远水;郭增强;李中国;王仲锦;王立军;王鹏程;郭浏卉;张兴增;张青波;崔维孝;杨常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E02D3/0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朱绘;张文娟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施工 过程 最优 参数 选择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施工过程的最优夯击参数选择方法,其包含:选定备选夯击参数组,依次采用备选夯击参数组中的夯击参数进行夯击,接收在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弹性波;依据每一夯击参数对应的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弹性波,确定弹性波频谱特征与反映施工质量的质量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与备选夯击参数组对应的相关关系组;基于相关关系组,结合当前施工项目对于质量参数的要求,确定适用于当前施工项目的最优夯击参数。本发明能够在多组夯击参数下,进行弹性波检测、质量参数检测,得出弹性波频谱特征与质量参数的相关关系,选择适用于当前施工项目的最优夯击参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施工过程的最优夯击参数选择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载体桩是近几年来针对夯击式沉管扩底桩存在的问题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国外的夯击式沉管扩底桩的优点,摒弃沉管灌注桩的一些缺点,是具有特色的一种桩型。
目前的施工过程通常分为锤击跟沉护筒、反压护筒、沉护筒到设计标高、夯击填充料、夯击干硬性混凝土、观测三击贯入度、灌注混凝土等流程。锤径、柱锤重量、落距等参数,通常根据设计标准、现场条件、设备配置情况等粗略判定,无量化的计算方法。而施工过程中的夯击次数是否达标,通常在定性判断填充料夯实后,检测三击贯入度来进一步判定。
但是,当夯击参数设计不合理时,在某些土中,特别是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粉土、粉砂中,填料量很大,当夯填到一定数量的填充料后,三击贯入度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数值,不论增加多少填料,三击贯入度基本保持一定的水平,满足不了设计要求。而较大规模的调整夯击参数可能导致更换设备、延长工期等,给现场施工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如何在一个施工项目里选择最优夯击参数是现有技术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施工过程的最优夯击参数选择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施工过程的最优夯击参数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选定备选夯击参数组,依次采用所述备选夯击参数组中的夯击参数进行夯击,接收在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弹性波;
依据每一夯击参数对应的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弹性波,确定弹性波频谱特征与反映施工质量的质量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与所述备选夯击参数组对应的相关关系组;
基于所述相关关系组,结合当前施工项目对于质量参数的要求,确定适用于当前施工项目的最优夯击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确定弹性波频谱特征与反映施工质量的质量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步骤中,还包含以下步骤:
对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弹性波进行谱分析,得到所述弹性波频谱特征;
依据预设方法,测量得到反映施工质量的所述质量参数;
基于所述弹性波频谱特征以及所述质量参数,得到所述相关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基于所述相关关系组,结合当前施工项目对于质量参数的要求,确定适用于当前施工项目的最优夯击参数的步骤中,还包含以下步骤:
考虑施工成本、施工复杂度以及施工震动效应因素,选定所述相关关系组中的最优相关关系;
将所述最优相关关系所对应的夯击参数作为适用于当前施工项目的所述最优夯击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通过设置在地面上的检波器接收夯击过程中产生的弹性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含:依据接收到的弹性波计算得到桩头深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依据接收到的弹性波计算得到桩头深度的步骤中,还包含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78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