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输工具用设备舱除尘通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28542.9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1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天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3/06;B61D27/00;B01D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1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导流板 上导流板 设备舱 通风区 出风 进风 内框 框架总成 滤网总成 通风装置 运输工具 导流体 漂浮物 除尘 进气口 波形滤网 反向气流 高铁动车 过滤网处 进气气流 气流裹挟 主通风道 安装板 出风区 导流板 导流面 高压区 进风区 滤网框 运行时 分隔 供风 气压 裙板 增高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输工具用设备舱除尘通风装置,包括导流体框架总成、滤网总成;导流体框架总成包括内框和安装板,内框的内设有中间下导流板、进风下导流板和出风下导流板;中间下导流板将内框分隔成两个通风区,其中一个通风区为进风区,另一个通风区为出风区;在上述的中间下导流板、进风下导流板和出风下导流板的上方分别固定安装中间上导流板、进风上导流板和出风上导流板;滤网总成包括滤网框和波形滤网。本发明利用了高铁动车组运行时,在裙板进气口处产生的强大的反向气流,将漂浮物与进气气流自行分离,分离后的漂浮物在主通风道气流裹挟下排回大气;同时,在导流板的导流面作用下,过滤网处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区,实现向设备舱的主动供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运输工具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输工具用设备舱除尘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今社会中,轨道运输工具主要包括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高铁、客货车车箱、轻轨、地铁等交通运输载体,公路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它们的正常运行都需要吸入大量的空气,以满足内燃机的燃烧、电子、机械部件的散热,以及空调等设施的冷却等需求。随着大量空气的吸入,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沙尘、柳絮、植物叶片、纸屑、塑料等漂浮物,被大量吸附在各种进气道的防尘装置上,而逐渐堵塞;随着进气量的减少,导致内燃机供气不足,电气设备、空调等散热效果差,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工具的正常运转。
以高铁动车组为例,说明上述问题。高速动车组设备舱内设置有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冷却风机、高压设备箱、空调机组、逆变电源、制动控制单元等关键设备。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各类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确保高铁动车组的正常运行,需要吸入大量的空气,以满足这些电气设备散热的需求。
在十几年的运行实践中,设备舱内通风量不足、散热效果差、舱内温度过高,一直是困扰高铁运行的顽症,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问题日益凸显。据调研,对设备舱通风、散热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滤器堵塞;二是裙板进风口处产生负压。
1、由于动车组设备舱的通风口设置在裙板上,位置较低;列车高速运行时,车底卷起路基上沉积已久的灰尘、柳絮、塑料、植物枯叶等大量的漂浮物,在设备舱内通风机强大吸力的作用下,除较大漂浮物如树叶、庄稼叶等被过滤在裙板滤网以外,进气空气中大部分的沙尘和柳絮等物被吸入设备舱内。随着树叶、庄稼叶等物的堆积裙板滤网逐渐堵塞。而进入列车内的沙尘和柳絮,又会将密度较大的过滤棉堵塞,进风阻力增加;随着进气量的减少,电气设备、空调等散热效果差,严重影响高铁动车组的正常运转。
现有的除尘过滤采用金属板式过滤网和过滤棉同属于过滤吸附式除尘,这种除尘方式无外乎两种结果:一是漂浮物通过了过滤网和过滤棉,它们没有起到除尘作用。二是漂浮物被吸附在过滤网或过滤棉上,堵住了进气通道。可见,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通风装置的堵塞给动车所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高铁动车组回所时都要检查清扫裙板滤网、过滤棉、散热片以及其它防尘散热设备;不但大量消耗铁路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降低了高铁动车组的运营效率。
同时存在人身和行车的安全隐患:1)由于上述作业都要在零点以后的几个小时内完成,时间紧张、工作量大、作业环境差,还要重叠作业,多部门配合,作业人员存在很大人身安全隐患。2)由于锁闭装置的频繁拆卸,造成锁闭器作用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构成行车安全隐患。(如图4)
如果说过滤器堵塞还可以人为控制的话,那么,高铁高速运行时在裙板进气口产生强大的负压,如影随形;是影响高铁进气的另一顽症。并且这个负压值与高铁的运行速度,或者说进气需求量成正比;也就是说,高铁运行速度越快,设备舱的气压越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天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天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85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