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颅内动脉瘤隔绝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29760.4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6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邵明华;代永庆;吴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明华 |
主分类号: | A61F2/91 | 分类号: | A61F2/9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0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颅内动脉瘤 覆膜 支架主体 动脉瘤 支架 推送装置 破裂 术后并发症 病变血管 分支血管 技术基础 临床实际 网状结构 支架两端 重要分支 标记点 生物膜 显影区 占位 通畅 血管 运送 释放 保留 | ||
一种颅内动脉瘤隔绝支架。本发明涉及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巨大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并与重要分支血管临近,通过半覆膜技术将动脉瘤隔绝并同时保留分支血管通畅,包括支架主体、半覆膜部分、推送装置及标记点,支架主体为较为疏大的网状结构,半覆膜区由生物膜构成附于支架上,推送装置可将支架主体运送至病变血管,并能稳定释放,显影区有四个,包括支架两端和覆膜区两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本发明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致力于解决颅内动脉瘤的占位效应、破裂风险并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生物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巨大动脉瘤或破裂动脉瘤并与重要分支血管临近的血管内治疗支架。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较大的动脉瘤其破裂的风险更高,已破裂的动脉瘤即使保守治疗稳定后其再破裂的风险较大,这类动脉瘤通常起病急,病程短,易造成不良预后。形成动脉瘤的病因较多,多与动脉硬化、高血压、肌纤维发育不良、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相关,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面尚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内科治疗时是基础,对于动脉瘤的处理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和介入手术腔内治疗。外科手术风险较高,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随着介入手术的经验积累及切入手术器械的发展,尤其是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及改革,腔内治疗逐渐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
腔内治疗的目的是将动脉瘤填塞或隔绝,然而由于较大的动脉瘤填塞费用较高且占位效应的问题仍待解决,通常对于附近无重要分支血管的病变可采用覆膜支架进行隔绝,附近有重要分支血管时仍选择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着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对于该类动脉瘤的治疗理念也发生着由填塞向血流导向的方式发展,这种血流导向装置的内膜覆盖后动脉瘤即被隔绝,但是在内膜未完全形成前,动脉瘤仍存在破裂的风险。对于已经破裂的动脉瘤,即刻减少破裂处的再出血是必要的,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中出血风险较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又需要抗血小板的治疗也使得出血的风险增加。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的复发率也并不低,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次数及经济负担,甚至发生破裂出血的风险,通过本发明支架完全隔绝后可降低复发率,并可保留临近分支血管,同样本支架亦适用于先前通过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
综上所述,针对较大的动脉瘤或破裂动脉瘤并临近重要分支血管的病变血管,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简单、安全、高效的血管内治疗支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限制而提供的一种颅内动脉瘤半覆膜隔绝支架。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颅内动脉瘤半覆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半覆膜部分、推送装置及标记点,所述支架为闭环自膨式支架架构,经激光雕刻后由4根正弦形主体构成骨架结构,具有较低的支架覆盖率又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及贴壁性,所述支架采用优选的记忆性合金材料制作,提升安全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述半覆膜区覆盖于支架的中央部位,可有效隔绝动脉瘤并保护了临近重要分支血管的通畅性,所述支架的半覆膜仅内面覆膜并涂有亲水性的超滑材质,可使得内面血栓形成的几率明显减小,外面为金属裸区,可刺激凝血反应,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所述支架的主体与推送装置相连接,可被电解脱,支架主体与推送装置有4个连接点,使得支架释放稳定性增加,减少支架移位偏移的发生, 所述支架的显影点有4处,分别位于支架两端及覆膜区两端,可使的支架更加精准的定位释放于病变区,所述的显影点在支架释放后可更加直观清楚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观察支架释放后的状态。
本发明的使用过程与其他类型支架使用相似:造影明确病变位置,将支架送至病变位置,在显影点的参照作用下,准确定位后,再缓慢回撤微导管小心释放,并在释放过程中微调支架位置以精确完全的覆盖动脉瘤,覆盖动脉瘤后解脱支架,撤回微导管及推送杆,本发明的支架可与现有的微导管、微导丝、推送杆等配合使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支架的骨架结构经雕刻而成,由4根正弦形主体构成骨架结构,具有较低的支架覆盖率又具有较好的径向支撑力及贴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明华,未经邵明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97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