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1115.6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5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许翠英;金严;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禹州市恒利来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56;B01D53/78;B01D53/79;B01D53/90;B01D53/9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周国勇 |
地址: | 45257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工业 烟气 脱硫 处理 方法 | ||
1.一种高温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具体烟气脱硫脱硝实施操作时包括以下步骤:
S1、烟气脱硫处理:将工厂排出的高温工业烟气通入到脱硫烟囱管道中,脱硫烟囱管道内设置有吸收层(5),并采用喷淋的方式对脱硫烟囱管道内部自上而下通过喷淋头(6)进行喷洒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浸透吸收层(5),高温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现了脱硫;
上述的脱硫烟囱管道整体为倒立的Z型结构,脱硫烟囱管道的竖直进烟段(1)和水平进烟段(2)均为连续“Z”型状结构,且脱硫烟囱管道竖直吸收段(27)等间距设置有吸收层(5),竖直吸收段(27)与水平进烟段(2)交接处设置有低洼槽(4),低洼槽(4)与喷淋头(6)之间通过第一水管(25)进行连通,且第一水管中部设置有水泵(7),低洼槽(4)底端设置有阀门(3),喷淋头(6)同时与第二水管(26)一端连通,第二水管(26)另一端外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储备池(8),且第二水管(26)中部也设置有水泵(7);
低洼槽(4)可在脱硫处理中对氢氧化钠溶液起到了暂时储存的作用,并实现氢氧化钠溶液循环回流重复使用,低洼槽(4)也起到了对脱硫处理反应后产物储存的作用,并通过阀门(3)进行卸料;
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储备池通过第二水管(26)可对脱硫烟囱管道内进行阶段性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按量补充;
所述的吸收层具体按照如下方法进行搭建:
步骤一、将若干钢筋条(11)焊接在环圈(10)内,钢筋条(11)为横竖交叉布置,得到圆形的钢筋格栅(28),且钢筋格栅(28)的外直径和烟道内径相配合;
步骤二、将3-5个圆形的钢筋格栅(28)焊接在三根呈圆形布置的直立钢筋(9)上,再将直立钢筋的一端弯折成勾状(12),得到钢筋架;
步骤三、在钢筋格栅上铺一层金属筛网(14),然后在金属筛网(14)上铺设一层石棉(15),在石棉(15)上铺设一层活性炭(13),活性炭上面再铺一层石棉(15),最后在石棉(15)上铺一层金属筛网(14),得到吸收层(5);
步骤四、将搭建好的吸收层(5)勾状一端弯挂在脱硫烟囱管道竖直吸收段内壁;
所述S1步骤中脱硫烟囱管道内设置的吸收层采用的金属筛网(14) 孔径为80-180目,采用的活性炭(13) 颗粒直径为20-60目,且在脱硫烟囱管道内呈多级布置的吸收层(5)自下而上时,其吸收层(5)中金属筛网(14)孔径、活性炭(13)颗粒直径均逐步减小,且同级的吸收层(5)中,其金属筛网(14)孔径略小于活性炭(13)颗粒直径;
S2、烟气混合处理:将经过S1步骤脱硫处理后的高温工业烟气通入到混合罐(17)中,并将氨气采用多孔通入的方式输送到混合罐(17)中,高温工业烟气与氨气在混合罐(17)中进行充分混合后得到混合气体;
S3、烟气脱硝处理:将混合后的混合气体通入到脱硝烟囱管道(22)中,脱硝烟囱管道(22)内交错设置有隔板(23),且每个隔板(23)活动端留有缺口,且隔板(23)之间填充有催化剂(24),混合气体在催化剂(24)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完成脱硝,脱硫脱硝的烟气通过脱硝烟囱管道出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烟气脱硫处理的步骤三中活性炭(13)为比表面积为1500-2000m2/g且平均孔径为2-5nm的小中孔活性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经过S1步骤脱硫处理后的高温工业烟气在进行混合罐(17)前需进行换热器(16)处理,将高温工业烟气的温度控制在330-38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温工业烟气脱硫脱硝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硫烟囱管道出口与换热器(16)进口相连通,换热器(16)出口与混合罐(17)烟气进口连通,混合罐(17)烟气出口与脱硝烟囱管道(22)进口相连通,且混合罐(17)内设置有氨气进入的多孔环形中空管(19),且混合罐(17)内部设置有旋转叶片(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禹州市恒利来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禹州市恒利来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111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