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跨界服务融合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34000.2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7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徐超;郭思莹;陈世展;薛霄;冯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958 | 分类号: | G06F16/958;G16H80/00;G16H20/60;G16H40/67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子文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 领域服务 服务架构 服务 语义 不一致 业务流程重组 不一致检测 参数概念 复杂业务 获得服务 接口匹配 快速集成 人机交互 设计结果 数据异步 耦合 驱动力 转换 检测 通信 帮助 | ||
1.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跨界服务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准备相关的关键组件数据;所述关键组件数据包括用户需求、从服务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领域服务集合、在领域专家指导下构建的领域本体和规则库;
步骤二,获取服务融合需求;将用户需求作为该步骤的输入并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待完成的任务形成任务列表,选择能实现每个任务的领域服务,得到待融合领域服务列表,即为服务融合需求;
步骤三,领域服务之间的业务匹配;将服务融合需求作为该步骤的输入,根据预先定义的业务不一致类型检测领域服务的业务功能能否实现,并针对每种业务不一致类型给出解决方案,最后得到所有待融合领域服务都能够正常执行的业务流程,即步骤三的输出;
步骤四,领域服务之间的接口匹配;将业务流程作为该步骤的输入,之后根据预先定义的接口不一致类型检测领域服务需要的参数是否能够得到,并针对每种接口不一致类型给出解决方案,最后得到领域服务之间可顺利传递的一致接口参数,即获得了完整的服务融合设计结果,作为步骤四的输出;
步骤五,获取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服务融合实现结果;将服务融合设计结果作为该步骤的输入,首先根据服务融合设计结果中的业务流程对领域服务进行业务关联,然后根据领域服务之间传递的数据资源和接口参数确定数据库关联事件,当数据资源产生方服务发布数据改变事件,通过消息代理将事件通知到所有的数据资源使用方服务,数据资源使用方服务做出相应的修改,从而实现数据同步,最终获得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服务融合实现结果,即为步骤五的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跨界服务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具体包括:
(101)领域服务通过从语法层和语义层进行描述,被定义为DS=<ds,d,des,req,gen,in,out>,其中ds是领域服务的标识;d是领域服务所属的领域;des是领域服务的功能描述;req是领域服务为完成其业务功能所需要的数据资源集合;gen是领域服务完成其业务功能之后所产生的数据资源集合;in是领域服务的输入参数集合,是req中数据资源的属性的子集;out是领域服务的输出参数集合,是gen中数据资源的属性集合;
(102)领域本体描述的是特定领域中的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表现概念层次结构和语义的模型;领域本体被用来分析概念间的语义相关性和隐含关系,并作为构建规则库的基础;
(103)规则库存储了不同领域本体概念之间具有特定关系的映射规则,映射规则是在不同领域的概念之间建立满足某种关系的联系,在保持各领域本体的自治性基础上得到的一个上层映射;规则库被用来检测和解决语义不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跨界服务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服务融合需求是服务融合的驱动力,表示需要将哪些领域服务融合成为新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具体包括:
(201)分解用户需求;对用户需求描述进行分析,将用户需求分解为一系列待实现的任务,即任务列表,任务描述了希望通过对某些数据资源的功能操作,可以得到某些数据资源;任务被定义为TASK=<t,d,des,req,gen,mService>,其中t是任务的标识;d是任务所属的领域;des是任务的功能描述;req是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数据资源集合;gen是完成任务后所产生的数据资源集合;mService是任务所匹配到的领域服务;
(202)选择待融合领域服务;从领域服务集合中为每个任务查找和选择能实现相应任务的领域服务,得到待融合领域服务列表,即为服务融合需求;当领域服务产生的数据资源和需要的数据资源分别包含了任务产生的数据资源和需要的数据资源,并且领域服务和任务的功能描述在语义上是一致的,领域服务被认为与任务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400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