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以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4795.7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8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涂伯颜;丰大洋;李瑾;黄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荣甜甜;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服务器 以及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以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服务器接收第一电子设备的绑定请求STUN报文,绑定请求STUN报文包括第二电子设备的IP端口号,协议类型,和连接类型,连接类型包括:1对1的P2P或1对多的P2P;服务器接收来自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报文;若连接类型为1对1的P2P且UDP报文中不包含STUN头,则服务器将UDP报文直接转发给第二电子设备;若连接类型为1对1的P2P且UDP报文中包含STUN头,则服务器将UDP报文转发给STUN头指示的电子设备。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UDP报文前不封装包头,提高了1对1的P2P中继传输时的传输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发展,设备之间进行网络连接的场景和需求与日俱增。在广域网连接领域,很多场景中,例如手机远程连接家庭智能设备,受网络中防火墙设备的限制,不能直接建立手机与家庭智能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手机与家庭智能设备之间需要通过服务器中继。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中继方式主要考虑的是一对多的中继。在进行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报文中继传输时,包括数据指示(Data Indication)模式和通道数据(Channel Data)模式。在Data Indication模式和Channel Data模式中,设备之间传输UDP报文时,都需在UDP报文前添加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NAT)会话穿越协议(session traversal utilities for NAT,STUN)头,在STUN头中指明接收设备的目的地址。
然而,在设备间一对一中继传输数据时,现有技术中仍然需要采用DataIndication模式或Channel Data模式传输UDP数据包,在UDP报文前仍然需要封装STUN头。由于STUN头需要占用额外的UDP载荷空间,因此会降低一对一中继传输时的UDP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服务器以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对一中继传输时的UDP传输效率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运用于服务器,也可以应用于服务器的芯片。下面以应用于服务器为例进行描述,该方法中,服务器接收第一电子设备的绑定请求STUN报文,所述绑定请求STUN报文包括第二电子设备的IP端口号,协议类型,和连接类型;其中,所述协议类型包括UDP,所述连接类型包括:1对1的P2P或1对多的P2P;所述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报文;若所述连接类型为1对1的P2P且所述UDP报文中不包含STUN头,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UDP报文直接转发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标识保存在所述服务器中;若所述连接类型为1对1的P2P且所述UDP报文中包含STUN头,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UDP报文转发给所述STUN头指示的电子设备。
通过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接收绑定请求STUN报文后,若连接类型为1对1的P2P且所述UDP报文中不包含STUN头,服务器可以直接转发该报文给第二电子设备,从而使1对1的P2P连接的电子设备间发送的UDP报文可以不封装STUN头,节约了载荷空间,提高了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服务器接收第一电子设备的绑定请求STUN报文之后,还包括:所述服务器验证所述绑定请求STUN报文的完整性;若通过验证,则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连接类型建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
通过该可能的实现方式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验证绑定请求STUN报文的完整性,可以成功建立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连接,以便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报文发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47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比拉斯汀重要中间体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