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界面调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6292.3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4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018 | 分类号: | B03D1/018;B03D1/02;B03D101/00;B03D101/06;B03D103/04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黄永校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精矿 浮选 分离 界面 调控 方法 | ||
一种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界面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加入硫化钠和连二亚硫酸钠混合电位调节剂7‑10kg/t,矿浆电位调节到‑200~‑300mV,调浆时间3分钟;2)添加聚二甲基硅氧烷30‑50g/t,作用3分钟;3)添加含有硫脲官能团的亲水抑制剂4‑5kg/t,作用3分钟,铜矿物表面由疏水变成亲水,黄铜矿的接触角从70度下降到10度,而辉钼矿的接触角仍保持在85度;4)添加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酸钠40‑60g/t,在黄铜矿表面形成绝缘层,消除铜矿物与辉钼矿接触的电子转移作用,维持黄铜矿和辉钼矿电化学差异,促进分离作用。通过矿浆电位调控、泡沫粘度调控、矿物表面亲水调控和矿物颗粒间的伽伐尼作用调控,从而实现铜钼混合精矿的有效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界面调控方法,该方法对于铜矿物组成复杂、钼含量低、分离难度大的铜钼混合精矿具有特别好的效果。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铜钼浮选分离一般可以分为抑铜浮钼和抑制钼浮铜两种方法,其中由于铜精矿中钼含量在0.2-1%左右,铜则达到25-30%之间,铜高钼低,按照抑多浮少的原则,一般生产上都是抑铜浮钼。抑铜浮钼的药剂有硫化钠、高锰酸钾、氰化钠、磷若克斯、含巯基有机抑制剂以及假乙酰硫脲等,其中以硫化钠最为常见,其他的抑制剂适应和效果较差。目前铜钼混合精矿分离生产中仍以硫化钠为主,但是由于硫化钠是还原剂,浮选过程中需要大量充气,会消耗大量的硫化钠,从而导致硫化钠用量大,效果不好。虽然采用充氮气可以克服充气氧化对硫化钠的消耗,但需要专门的制氮车间,生产操作也相对麻烦,很少有选厂采用充氮浮选。氧化剂高锰酸钾针对部分次生铜矿物有效,对于大部分铜钼混合精矿没有效果;巯基类有机抑制在生产中同样会出现失效的现象,同时有巯基的气味较大,对选厂环境影响较大,目前工业上仍没有成功的报道;氰化钠、磷若克斯等药剂,效果虽然好,但毒性较强,在国内已经属于淘汰药剂。铜钼混合精矿由于铜矿物组成复杂、钼品位低以及表面含有捕收剂等问题,传统的分离方法,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开发新的铜钼混合精矿分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铜钼混合精矿的特点和性质,提出一种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界面调控方法,能够对于含钼0.1-0.2%,铜矿物以黄铜矿、铜蓝、辉铜矿为主的复杂低品位铜钼混合精矿的高效分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界面调控方法,包括固液矿浆电位调控、气液界面张力调控、固液界面亲水调控和固固界面伽伐尼作用调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固液矿浆电位调控:捕收剂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的吸附是一个电化学过程,因此它们的解吸作用也受控于矿浆电位,加入硫化钠和连二亚硫酸钠混合电位调节剂7-10kg/t,矿浆电位调节到-200~-300mV,调浆时间3分钟,此时黄铜矿表面捕收剂膜处于亚稳定状态,容易发生解吸,有利于抑制剂的竞争吸附作用。
2)气液界面张力调控:浮选精矿的质量与泡沫稳定有关,由于铜钼混合精矿分离时碱度较高,浮选泡沫粘度大,泡沫的流动性较差,泡沫杂携带作用较强,影响钼精矿质量,需要多次精选才能获得45%以上的钼精矿;虽然添加水玻璃可以对脉石矿物进行抑制,减少夹杂作用,但是水玻璃会影响铜精矿过滤,影响主流程生产。本发明采用添加聚二甲基硅氧烷30-50g/t,作用3分钟,能够降低矿浆粘度和气泡张力,促进气泡的兼并作用,大幅度降低气泡对铜矿物和脉石的携带作用。
3)固液界面亲水调控:在前面调控的基础上,添加含有硫脲官能团的假乙酰硫脲亲水抑制剂4-5kg/t,作用3分钟,铜矿物表面由疏水变成亲水,黄铜矿的接触角从70度下降到10度,而辉钼矿的接触角仍保持在85度。
4)固固界面伽伐尼作用调控:由于硫化矿物为半导体矿物,其中黄铜矿禁带为0.4eV,辉钼矿为2.0eV,二者接触能够产生伽伐尼作用,导致二者的费米能级相近,电化学性质差异缩小,不利于二者分离。本发明通过添加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酸钠40-60g/t,在黄铜矿表面形成绝缘层,从而消除铜矿物与辉钼矿接触的电子转移作用,维持黄铜矿和辉钼矿电化学差异,促进分离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62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