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0113.3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0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宋斌;黄月文;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广化(重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检测技术服务(广州)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7/44 | 分类号: | B01F17/44;C09B67/20;C08F283/06;C08F220/06;C08F2/3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雷月华 |
地址: | 4007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杂化聚醚 改性 羧酸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应用。在涂料、油墨、陶瓷、胶粘剂和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具体为:将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用于分散水或水溶液中的有机颜料。所述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由以下方法制得:将10~30质量份丙烯酸、1~10质量份聚醚和20~50质量份水混合均匀,升温至50~100℃,然后加入0.1~10质量份引发剂溶液,保温反应2~6h,加入6~20质量份链转移剂溶液使反应终止。所述制备方法原料来源广、制备绿色、使用简便且环保。本发明克服了有机颜料酞菁铜在水中分散困难的问题,拓宽了酞菁铜的应用。酞菁铜水分散液能应用于涂料、油墨、陶瓷、胶粘剂、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颜料分散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应用。
背景技术
酞菁铜的发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它对浓酸、浓碱和高温具有惊人的稳定性,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酞菁铜分子具有大的共轭体系,使其不仅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难燃性以及耐光、耐辐射性能,而且还具有导电性、光电导性、气敏性、电致发光性、光存贮性、催化活性和仿生性等。目前酞菁铜正发展成为一种多功能材料,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如颜料、染料、油墨、太阳能电池、对气体具有敏感特性的有机半导体等。
但酞菁蓝颗粒在水介质中分散性较差,限制了其应用。通过调节介质pH不能使分散作用明显改善,为了增强酞菁铜在水中的分散性,可以通过加入Tween20、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表面活性剂;硫酸、三氟乙酸的质子酸;六偏磷酸钠、聚丙烯酸钠、硫酸钠、尿素、油酸钠的盐类;以及改性淀粉、丙烯酸树脂等,对酞菁铜起到表面改性的作用。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可为等(CN 103992328 A)将酞菁铜溶于浓硫酸中,得到酞菁铜的浓硫酸溶液;后期洗涤并加入氯仿溶液中超声分散,得到酞菁铜纳米粒子分散体系;制备得到性能优良的酞菁铜薄膜及太阳能电池。其中,酞菁铜分散粒度小,但浓度小于4g/L,含量低,分散性不高;而且使用了浓硫酸和氯仿,浪费原材料、污染大。
河北晨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的郭晓峰等(CN 108822623 A)针对现有色浆与乳液体系相容性差、色浆本身稳定性差、通用性差以及VOC含量高的问题等问题,发明提供一种水性酞菁蓝色浆。公开了一种水性酞菁蓝色浆及其制备方法,酞菁蓝色粉35-50份,马来酸酐丙烯酸共聚物分散剂15-30份,纳米硅酸纳镁锂防沉降剂0.1-0.8份。该发明涉及涂料技术领域,其中酞菁蓝色粉分散含量高,但分散剂用量过高,分散效率偏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应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应用,所述应用为在涂料、油墨、陶瓷、胶黏剂和太阳能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具体为:将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用于分散水或水溶液中的有机颜料;
其中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用量占水或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1~10%;有机颜料与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的质量比100:(0.1~5)。
所述有机颜料优选为酞菁铜。
所述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优选由以下方法制得:
将10~30质量份丙烯酸、1~10质量份聚醚和20~50质量份水混合均匀,升温至50~100℃,然后加入0.1~10质量份引发剂溶液,保温反应2~6h后,加入6~20质量份链转移剂溶液使反应终止,得到硫/磷杂化聚醚改性聚羧酸;其中引发剂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10%,链转移剂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30%;所述链转移剂溶液中的链转移剂含硫或磷元素。
所述丙烯酸优选为10~20质量份;所述聚醚优选为6~10质量份;所述引发剂溶液优选为2~10质量份,其质量浓度优选为1~8%;所述链转移剂溶液优选为18~20质量份,其质量浓度优选为1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广化(重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检测技术服务(广州)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中科广化(重庆)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检测技术服务(广州)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01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乙醇汽油的调和配方方法
- 下一篇:制粒机及制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