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车门突然打开撞伤后方机动车辆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40534.6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9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高娟;苑春苗;孟凡一;马泽鹏;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E05F15/4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在川 |
地址: | 11081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机动车辆 提示灯 撞伤 电磁铁 交通安全事故 双刀单掷开关 常闭继电器 传感器控制 压力传感器 仪表盘 便于安装 车载电源 汽车安全 应急按钮 语音提示 装置结构 固定槽 组合体 音箱 车内 电阻 车身 乘客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止车门突然打开撞伤后方机动车辆的装置,属于汽车安全领域。本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传感器控制开关、车身提示灯、车内语音提示音箱、调节电阻、双刀单掷开关、电磁铁组合体、固定槽、常闭继电器、应急按钮、仪表盘提示灯及车载电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乘客打开车门时予以有效的提醒,避免因开车门误撞经过的车辆或行人,从而有效的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本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操作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车门突然打开撞伤后方机动车辆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已进入寻常百姓的家中,国内持续增长的汽车拥有量也进一步加剧了交通事故的潜在风险。其中,汽车开门频繁引发碰撞事故。在这些事故中,小轿车开门引发的事故比例在60%左右,出租车发生事故的比例在30%左右,公交车和其他类型车辆开门引发的事故在10%左右。开车门事故不仅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在被车门打倒在地的瞬间又被后方正常行驶的且来不及反应的大货车碾压致死。在出租车和小轿车开车门引发的事故中,大多数是由乘客造成的,由司机开门导致的事故比例相对较低。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开车门这一下意识的行为,乘客往往因为没有经过驾驶培训,没有观察前后来往的车辆以及过路行人就打开车门,最终酿成惨剧。
开车门事故不但发生频率较高,产生的危害大,对驾驶员造成的损失更是不言而喻。而目前针对于这一现状,出租车司机往往是将左后方车门直接锁死,禁止乘客从左后方车门下车,但这无形中增加了潜在危险源,如果车内一旦发生危险或者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乘客将因无法打开车门而耽误逃生。因此,设计一种防止车门突然打开撞伤后方机动车辆的装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车门突然打开撞伤后方机动车辆的装置,在乘客开车门时予以有效的提醒,避免因开车门误撞经过的车辆或行人,从而有效的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车门突然打开撞伤后方机动车辆的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传感器控制开关、车身提示灯、车内语音提示音箱、调节电阻、电磁铁组合体、固定槽、常闭继电器、应急按钮、双刀单掷开关、仪表盘提示灯及车载电源;压力传感器安装在车门把手内侧;应急按钮安装在车门把手下方;传感器控制开关、双刀单掷开关、调节电阻、电磁铁组合体、固定槽、常闭继电器安装在车门内;电磁铁组合体安装在固定槽内;仪表盘提示灯安装在仪表盘上;车身提示灯、车内语音提示音箱、车载电源使用汽车原有车灯、车内音箱及车内电源;
压力传感器及传感器控制开关、车载电源组成总回路,其余元器件构成三个相互连通的回路,分别为语音灯光警示回路,车门延时控制回路及应急控制回路;
其中,语音灯光警示回路包括:压力传感器及传感器控制开关、车身提示灯、车内语音提示音箱、调节电阻、车载电源;
其中,车门延时控制回路包括:压力传感器及传感器控制开关、应急按钮及双刀单掷开关、电磁铁组合体、常闭继电器、车载电源;
其中,应急控制回路包括:压力传感器及传感器控制开关、应急按钮及双刀单掷开关、仪表盘提示灯以、车载电源;
压力传感器安装在车门把手内侧,压力传感器连接传感器控制开关,传感器控制开关与车载电源串联,构成总回路;应急按钮控制双刀单掷开关,双刀单掷开关的两个触点分别与仪表盘提示灯和电磁铁组合串联,电磁铁组合体与常闭继电器串联构成车门延时控制回路及应急控制回路;车内语音提示音箱和车身提示灯、调节电阻串联构成音灯光警示回路,总回路与三个回路并联,整个装置由压力传感器控制开关总控。
其中,电磁铁组合体,包括电磁铁、弹簧、铁块、连接体、阻隔体;电磁铁通过弹簧和铁块相联,铁块通过连接体与阻隔体相联,阻隔体对应的车身位置有一插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未经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05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