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CTAB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性及定量检测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44320.6 | 申请日: | 2019-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3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许惠凤;朱希;张诗琪;余丽双;胡燕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3 | 分类号: | G01N21/33;G01N21/78;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35012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离子 定量检测 反应微环境 过氧化氢的 检测 定性 紫外分光光度计 定性分析 混合反应体系 抗干扰能力 催化作用 待测溶液 碱性环境 碱性条件 溶液显色 显色反应 胶束剂 吸光度 混浊 目视 变黄 褪色 观察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CTAB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性及定量检测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在碱性条件下,在待测溶液、TMB以及过氧化氢的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CTAB作为胶束剂,通过目视法观察溶液是否变黄,实现对待测溶液中铜离子的定性分析,之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后的溶液在405nm处的吸光度值,实现对待测溶液中铜离子的定量检测;本发明因CTAB的存在使得TMB及其反应产物在碱性环境中得到极大稳定,且显色反应得到极大稳定,溶液显色后48小时内都没发现变混浊或者褪色的现象,该检测方法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析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CTAB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性及定量检测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铜离子(Cu2+)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各种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体缺乏Cu2+可能影响酶活性和细胞代谢,而高水平的Cu2+又会导致严重的胃肠道紊乱,肾脏损害的肝脏,引起各种神经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目前各国对饮用水中Cu2+的浓度含量都有明确的限定值,我国对饮用水的标准规定,铜离子的含量不得超过20μmol/L。尽管目前对Cu2+的检测方法有很多,但仍然迫切需要具有简便快速、环境友好且高灵敏特异性强的Cu2+定量的方法,以便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方法简单、快速、现象直观的利用CTAB 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方法简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的利用 CTAB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量检测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利用CTAB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利用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在碱性条件下,在待测溶液、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以及过氧化氢的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胶束剂,通过目视法观察溶液是否变黄,实现对待测溶液中铜离子的定性分析。
一种利用CTAB改善反应微环境进行铜离子定量检测的检测方法,利用铜离子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在碱性条件下,在待测溶液、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以及过氧化氢的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作为胶束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后的溶液在405nm处的吸光度值,实现对待测溶液中铜离子的定量检测。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现有技术中,基于TMB-H2O2的各种酶催化反应和类酶催化反应基本上都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通常条件下该显色反应在碱性条件下极难进行。本发明中,CTAB的引入可以使TMB-H2O2该实验体系原本遇到的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1)CTAB的存在使得TMB及其反应产物在碱性环境中得到极大稳定;2) 有效抑制了二价铜离子的水解;3)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碱性环境,加速二价铜离子被过氧化氢氧化为一价铜离子的速度,同时使得TMB迅速被还原,在带正电的环境中显出明显的亮黄色。而没有CTAB存在时,该显色反应无法进行。
(2)现有技术中,基于TMB-H2O2的各种酶催化反应和类酶催化反应基本上都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且溶液显色后必须马上进行测试,否则会因溶液的吸光度值迅速降低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本发明中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后,该显色反应得到极大稳定,溶液显色后48小时内都没发现变混浊或者褪色的现象。
(3)由于其他金属离子在该碱性微环境中与过氧化氢的反应被钝化,使得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实验不需要添加额外的掩蔽剂,即可对铜离子进行快速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未经福建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4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