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47396.4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5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饶德林;郭勇;柳转阳;宴岳;石刚;徐邈峰;梁海龙;韩兵;许树琨;林强;姜宇鹏;王军飞;冯玉;袁怡菲;贾金红;尹淋淋;张泉;尚路野;欧毅;宋鹏;张孝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68 | 分类号: | H05B6/68;H05B6/8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韩嫚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盘管和多根磁控管,所述加热盘管两端的原油进口和原油出口对应接入油管,以使所述加热盘管与所述油管相连通,各所述磁控管连续间隔设置于所述加热盘管内,各所述磁控管的电源端分别通过磁控管连接线与控制器的供电端电性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井口回油加热效果不佳、回油加热过程中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油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一些油田的原油物性为稠油、特稠油或超稠油,如:辽河油田的部分油井的原油粘度在1500mpa.s以上,最高(超稠油)可达到20万mpa.s,其主要成份为沥青。开采时,由于井口原油粘度过高,原油在管线内的流动阻力很大,如果不采用井口加热装置对回油进行加热,非常容易发生管线冻堵的现象。因此,目前油田现场多采用火管炉作为井口加热设备对管线内的原油进行加热降粘,火管炉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存在着火灾安全隐患,具体问题如下:
第一、火管炉采用天然气加热,而稠油区气源井较少,现阶段采用井口自产气为主,因井口自产气的产量少,对井口回油加热效果不佳;
第二、井口自产天然气成份不纯,大多数井口自产天然气中含有硫化氢等杂质,一旦发生燃烧不充分或者火管炉熄灭,极易造成火管炉漏气,不仅污染环境,甚至会造成人员中毒等严重后果;
第三、火管炉不具控温功能,会因为井口套管内压力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燃烧波动,很容易引起加热时温度过高,造成炉管结焦,影响火管炉的正常工作。
针对相关技术中井口回油加热效果不佳、回油加热过程中安全性低的问题,目前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加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通过磁控管发出的微波对井口回油进行加热,避免火灾引起的安全隐患和未充分燃烧的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可靠,并且减少了过于繁重的人工操作流程,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盘管和多根磁控管,所述加热盘管两端的原油进口和原油出口对应接入油管,以使所述加热盘管与所述油管相连通,各所述磁控管连续间隔设置于所述加热盘管内,各所述磁控管的电源端分别通过磁控管连接线与控制器的供电端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磁控管的外侧固定套设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所述磁控管的多个支撑定位件,所述支撑定位件固定在所述磁控管的外壁与所述防护套的内壁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加热盘管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加热盘管的所述原油进口和所述原油出口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外壳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材料为保温棉。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原油出口的内部安装有温控传感器,所述温控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检测信号接收端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电控箱,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电控箱内,所述电控箱上设置有控制所述控制器接入电源的空气开关和控制接收所述温控传感器检测信号的启动按钮。
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包括高压变压器,所述高压变压器的一次线圈通过第一供电线路接入三相电源,所述第一供电线路上设置有断路器,所述断路器与所述空气开关连接,所述高压变压器的二次线圈通过多条输电线路对应与所述磁控管的所述磁控管连接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73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