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及交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47620.X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0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徐婷婷;周阳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14 | 分类号: | G06F3/14;G06F3/0484;G06F3/0488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王华英 |
地址: | 201822 上海市嘉定区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屏 交互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及交互装置,车机上安装有包括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包括:获取在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启动的应用运行窗口;在应用运行窗口内检测到触点动作时,该应用运行窗口确定为目标运行窗口,获取触点轨迹和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并判断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在满足预设条件时,将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内的目标运行窗口互换至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通过本发明的双屏交互方法及交互装置,可以使得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内之间的应用相互交互,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交互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及交互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和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也朝着时间更长、层次更深、频率更高的人机交互方向发展,快速发展的座舱电子有望作为人机交互的中枢,满足乘客最终驾驶体验。汽车人机交互方式正处于变革的前夕,多屏驾驶舱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体验核心。由于传统汽车信息与功能碎片化,用户界面老旧,信息的过载带来了人车交互的障碍。随着汽车电子化的不断渗透,仪表盘、中控屏、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终端等将面临着升级和集成,以全液晶仪表、HUD、车载娱乐系统、后座娱乐为代表的座舱电子能带来更加智能化和安全化的交互体验,以及提供更加简洁和高效的交互方式。
当前车机屏幕主要设置主驾驶位和副驾驶位之间,车辆行驶过程中,若副驾驶位需要使用车机屏幕进行娱乐消遣时,车机屏幕的位置不方便乘客操作,同时也容易是主驾驶员分心。因此,当前市面上出现了在副驾驶位前方铺设多块显示屏的车辆,使得副驾驶位的乘客进行观看影视。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及交互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副驾驶位前方屏幕播放影视或视频时,每个显示屏都是独立存在的,应用内容只能在该应用所在的显示屏上进行播放,播放位置固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屏交互方法,应用于智能座舱内的车机,所述车机上安装有包括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包括:步骤S1,获取在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启动的应用运行窗口;步骤S2,在应用运行窗口内判断是否检测到触点动作,若是,则所述应用的运行窗口确定为目标运行窗口,执行步骤S3,若否,则执行步骤S5;步骤S3,获取触点轨迹和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判断所述触点轨迹和/或所述目标运行窗口在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所展示的窗口宽度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S4,若否,则执行步骤S5;步骤S4,将所述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内的目标运行窗口互换至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在所述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上继续展示所述目标运行窗口的应用内容。步骤S5,所述目标运行窗口在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上继续展示。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中,判断所述触点轨迹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所述预设交互条件为:触点轨迹的终点落在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内。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3中,判断窗口宽度是否满足预设交互条件中,所述预设交互条件是窗口宽度与目标运行窗口宽度对比所得的比例值是否小于预设比例值。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触点轨迹的终点落在第二显示屏/第一显示屏内之前,需要判断第一显示屏的触点轨迹和第二显示屏的触点轨迹是否为连续触点轨迹,具体包括:
步骤S321,获取在第一显示屏内触点轨迹的终点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
步骤S322,获取在第二显示屏内触点轨迹的原点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
步骤S323,判断所述终点手势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与所述原点手势坐标点处的切线斜率的差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324,若否,则执行步骤S325;
步骤S324,判定为连续触点轨迹,执行步骤S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博泰悦臻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476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软段型聚氨酯阻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空气增温控制实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