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坑排水型喷射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0695.3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3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吴腾飞;秦佳佳;施有志;侯立君;周居祥;高磊;张辉;代亚楠;丁旭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9/16;E02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射混凝土 固定件 钢筋网片 排水板 土工布 基坑 基坑排水 围岩 防水效果好 绑扎连接 拆卸方便 混凝土层 结构整体 土体表面 绑扎件 裂隙水 挂网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排水型喷射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土工布,其通过第一固定件被固定在基坑围岩土体表面;排水板,其通过第二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土工布表面;钢筋网片,其通过绑扎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绑扎连接,使得所述钢筋网片被固定在所述排水板表面;以及混凝土层,其通过向所述钢筋网片上喷射混凝土形成。通过相应的固定件将土工布、排水板固定于赋存裂隙水的基坑围岩表面,再实施挂网喷护,各部件之间安装拆卸方便,结构整体牢固程度高、防水效果好,从而可提高喷射混凝土的质量,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排水型喷射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基坑、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中,因基坑土方开挖后,基坑表面或者隧道掌子面基岩裂隙水发育,从而导致围护桩桩间存在基岩裂隙水,目前有采用注浆加固的方式来防止渗水,但该种方法费用高、且施工工期长。作为改进,可通过喷射混凝土以形成混凝土层的方式来防止渗水,但大面积渗水情况下喷射混凝土会使得混凝土在水流的作用下无法达到初凝状态,导致喷射混凝土质量不佳,进一步导致围岩裸露时间过长,由此引发安全风险。同时,由于渗水情况的发生,喷射混凝土时混凝土会流失和脱落,导致混凝土材料的浪费,增加建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基坑排水型喷射混凝土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通过将土工布、排水板固定于赋存裂隙水的基坑围岩表面,再实施挂网喷护,从而提高喷射混凝土的质量,降低成本。同时,土工布、排水板、钢筋网片之间通过相应的固定件安装连接,操作施工方便,使得结构整体牢固程度高、防水效果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坑排水型喷射混凝土结构,其包括:土工布,其通过第一固定件被固定在基坑围岩土体表面;排水板,其通过第二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土工布表面;钢筋网片,其通过绑扎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绑扎连接,使得所述钢筋网片被固定在所述排水板表面;以及混凝土层,其通过向所述钢筋网片上喷射混凝土形成。
优选的,所述土工布为长丝土工布,幅宽2~3m,长度2~3m。
优选的,所述土工布有若干块,且相邻两土工布之间搭接,搭接长度为10-15cm,且搭接部分上沿竖向每40-60cm处采用第三紧固件进行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为第一铁钉,且所述第一铁钉按照间距为1m*1m进行梅花型布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为第二铁钉,且所述第二铁钉按照间距为1m*1m进行梅花型布置。
优选的,所述排水板的背水面上形成有若干凸起结构。
优选的,所述排水板有若干块,且相互之间串联。
优选的,所述钢筋网片的钢筋直径为6mm,网眼孔径为150mm*150mm。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层由水泥、碎石、河砂、速凝剂以及水制成,且按重量比计,水泥:速凝剂:河砂:碎石:水=(400-450):(30-45):(700-800):(700-800):(150-300)。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上述基坑排水型喷射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基坑围岩表面找平,且设置盲沟及集水坑;
S2、将所述土工布固定在基坑围岩土体表面,然后将所述排水板固定于所述土工布表面,以及将钢筋网片固定在所述排水板表面;
S3、向所述钢筋网片上喷射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且抹面找平。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未经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06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