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酞菁金属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3316.6 | 申请日: | 2019-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8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于涛源;张凤鸣;王凌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87/22 | 分类号: | C07D487/22;B01J31/22;C25B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相合成 电催化 二氧化碳 制备 金属酞菁化合物 酞菁钴 酞菁金属化合物 电催化材料 固相合成法 安全系数 材料催化 催化效率 电催化剂 试剂消耗 制备过程 硝基苯 产率 还原 无毒 | ||
一种新型的金属酞菁化合物材料的固相合成制备方法及酞菁钴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金属酞菁化合物材料固相合成的制备方法;目的是作为电催化剂,来提高在电催化二氧化碳中电催化效率;并且解决现有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的材料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方法:制备酞菁钴电催化材料;本发明的制备过程简单有效,采用固相合成法,试剂消耗少且产率高;并且反应不使用有毒的硝基苯,反应无毒安全系数高性能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酞菁金属化合物的固相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21世纪的发展以来,传统的化学燃料一直是人类发展的主要的能源之一;开采出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化学工业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以化石燃料在全球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但是,能源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致使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持续升高,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也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长久以来居高不下,二氧化碳(CO2)作为主要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与海洋酸化,对CO2减排的措施有很多,其中主要集中在开发新能源、CO2的捕集与封存、 CO2的活化应用等三个方面;但是新能源的开发面临诸多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取代化石原料;CO2的捕获与封存由于受技术方面的限制难以大规模应用;因此,从环境保护和碳资源有效利用两方面出发,高效转化CO2己经是现今C1化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碳还原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能源的转化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据现有文献报道,可行的高效转化二氧化碳转化方法主要包括光催化还原、电催化还原、化学还原等;在这些转化方法中,电催化还原是最有效和最有潜力的转化方式。
金属酞菁是一类具有8个N原子、8个C原子组成的16中心18π电子的芳香共轭体系的大环共轭配合物,由个氮原子连接的四个异吲哚环构成;具有电子的二维共轭的大环结构;它具有颜色鲜艳、生产成本较低、着色性优异、良好的光、热及化学稳定性、优异的光、电性质,在可见光区有较好的吸收以及分子结构的可调节性;除了用作传统的染料和颜料外,还可以作为电催化剂还原 CO2、CO、草酸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材料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提供一种金属酞菁催化剂材料固相合成制备方法。
一、酰胺基酞菁钴的制备: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称量均苯四甲酸酐、尿素、硝酸钴、氯化铵、钼酸铵,将硝酸钴、均苯四甲酸二酐、钼酸铵、氯化铵、尿素依次加入研钵进行研磨混合;充分研磨之后的固体混合物置于不锈钢容器中180℃反应0.75h,再升温到225℃继续反应4.5h,反应结束后得到蓝黑色固体。
步骤一中所述固体混合物中均苯四甲酸二酐、尿素、硝酸钴、氯化铵、钼酸铵摩尔比为1:10~11.1:0.7~0.8:1~1.1:0.5~0.6。
二、酰胺基酞菁钴的提纯及酰胺键水解:步骤一中得到的固体物质用500mL 盐酸饱和氯化钠混合溶液①,加热沸腾3~5分钟后,冷却至室温过滤,得到固体产品;所得到的固体产品加入到的氢氧化钠饱和氯化钠混合溶液②中,在80~95℃加热,直至除去前驱体中的氨气。液体产品再加入500mL,4mol/L的盐酸溶液,保证2.9≤pH≤3;在离心机转速为5000~8000r/min下离心5min,倒掉上清液留下固体产品。再将固体产品在的氢氧化钠溶液③中溶解,在离心机将转速为 5000~8000r/min下离心5min,留下液体产品,将上述酸洗和碱洗步骤反复进行三次最后用酸洗得到固体;将得到固体加入到200mL蒸馏水中,离心机转速调到5000~8000r/min进行离心,5min后倒掉上清液,该步骤重复进行3次,得到固体产品;将固体产品放入真空干燥箱,80℃真空干燥10~15h后得到蓝黑色固体粉末。
步骤二中所述混合溶液①为500mL,HCl摩尔量为2mol,氯化钠固体质量为100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33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