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速撞击下放射性物品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5256.1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5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娜;张思才;刘剑钊;徐勇;黄强;张青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21F5/08 | 分类号: | G21F5/08;G21F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21908***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箱盖 下沉式 旋扣 放射性物品 密封结构 箱体口部 外箱盖 超高速撞击 内包装容器 冲击载荷 防护作用 结构配合 径向限位 扣紧结构 轴向限位 大变形 内法兰 包覆 空腔 口部 下沉 装入 填补 脱离 申请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超高速撞击下放射性物品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包括用于装入放射性物品的箱体、下沉式内箱盖、旋扣式外箱盖;本发明中下沉式内箱盖与内法兰结构的结构配合起到径向限位作用,可显著提高抵御冲击载荷的能力,确保箱体口部完整且无较大变形;旋扣式外箱盖起到对箱体口部的加固防护作用和对下沉式内箱盖的轴向限位作用,且旋扣扣紧结构可以保证任意方向撞击下旋扣式外箱盖始终包覆在箱体口部不脱离;本申请中下沉式内箱盖的下沉部分填补了口部空腔,增加密封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放射性物品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超高速撞击下放射性物品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的运输要求越来越高,强制性GB 11806-2004《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的发布使得放射性活度达到特定范围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必须用专门设计的抗事故包装容器,抗事故包装容器通常由外包装容器、缓冲防护隔热层、内包装容器组成。事故场景下的冲击和高热环境载荷经外包装容器和缓冲防护隔热层的消耗缓解后仍有部分冲击载荷和热载荷传递到内包装箱容器上,放射性物品直接装填在内包装容器内,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需在上述载荷作用下可靠密封放射性物品。
热载荷防护较为容易,当前隔热层设计技术可确保常见事故场景下密封结构表面温度低于密封材料使用温度,但冲击载荷防护相对困难,例如运输机空远事故场景下的超高速撞击带来的冲击载荷非常大,受平台运载能力、容器质量体积、制造成本等因素限制,外包装容器和缓冲防护层不可能无限制放大来完全抵御冲击载荷,在目前的工程设计水平下外包装容器和缓冲防护层最多只能吸收约85%的冲击载荷,内包装容器需承受的剩余约15%的冲击载荷仍处于较高量值,而在此情形下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的密封指标需维持在较高水平,满足对放射性物品的高密封要求。
公知的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通常采用箱体和箱盖法兰连接设计,箱体法兰面内嵌O型密封圈的方式。这种密封结构在例如空运事故等超高速撞击下传递到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的冲击载荷较大,出现箱体和箱盖变形、连接螺栓剪断、法兰面错位等导致O型密封圈无法有效压缩变形密封的概率很高,难以保证对容器内放射性物品的有效可靠密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发一种新型的超高速撞击下放射性物品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超高速撞击下放射性物品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超高速撞击下放射性物品内包装容器密封结构,包括用于装入放射性物品的箱体,密封结构还包括:
下沉式内箱盖;箱体口部向内形成内法兰结构,下沉式内箱盖与内法兰结构形成箱体内部的第一层固定密封连接;
旋扣式外箱盖;箱体口部向外形成外法兰结构,旋扣式外箱盖盖在下沉式内箱盖外部且与外法兰结构扣紧后形成箱体内部的第二层固定密封连接。
下沉式内箱盖与内法兰结构的结构配合起到径向限位作用,可显著提高抵御冲击载荷的能力,确保箱体口部完整且无较大变形;旋扣式外箱盖起到对箱体口部的加固防护作用和对下沉式内箱盖的轴向限位作用,且旋扣扣紧结构可以保证任意方向撞击下旋扣式外箱盖始终包覆在箱体口部不脱离。
具体地,下沉式内箱盖的上边缘口形成为往上且往外凸出的边缘环状结构,对应地箱体口部内侧形成下凹的环形缺口,边缘环状结构匹配安装在环形缺口内;下沉式内箱盖的下沉部分置于箱体口部内。
下沉式内箱盖的下沉部分填补了口部空腔,增加密封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具体地,在环形缺口上设置有多个螺孔,对应地下沉式内箱盖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第一螺栓穿过下沉式内箱盖上的通孔后再旋入环形缺口上的螺孔用于箱体和下沉式内箱盖的固定。
具体地,密封结构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52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子源转移容器
- 下一篇:电化学合成铁氧体资源化处理钢铁酸洗废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