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56671.9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1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杜春兰;周容伊;杨航;程懿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44C5/00 | 分类号: | B44C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胡逸然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地 城市 滨江 景观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包括连通城市人行道和滨江人行步道的通江台阶,每条通江台阶由多段踏步和过渡休憩平台组成;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沿台阶步道、无障碍坡道以及过渡平台下方还设置有生态化的植草沟用于辅助排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由于设置了连通各个不同高度平台的无障碍坡道,因此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可通过无障碍坡道往返于边坡上下两侧,并且无障碍坡道组合形成的三角型支撑结构还可以起到防护固土的作用,边坡上的植物绿化区还可以起到提升生态效益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景观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
背景技术
不同于历史上山地城市滨江地带以运输功能为主,仓储商品交易等功能为辅,主要作为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的过去;当前,在城市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山地城市滨江地带正在向服务和居住功能转换,由此带动了山地城市的滨水空间向生活空间转换,使城市滨水地带逐渐具备了作为城市中心区景观和休闲空间的潜力。
但山地城市滨水区域由于地形地势起伏较大,陆地与水面之间存在较大地形高差,因此造成城市滨江地带可达性低的局面。如今大多数山地城市的滨江地带为满足高标准的城市防洪要求,多采用大面积的硬质化堡坎对城市江岸进行建设维护,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滨江区景观形象,还阻断了城市与水岸的联系,导致滨江区可达性差、缺乏亲水场所以及活力丧失等问题的出现。此外,一些仅有的通江道路也仅是出于交通功能的考虑,缺乏美学和景观功能的设计,舒适性不足且无法满足无障碍需求。
因此,如何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基础上,使滨江区域的道路更加美观,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本发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在河道型水库消落带适当海拔区域内的裸露基岩质光滩上开展植被恢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山地城市滨江景观结构,包括通江台阶,通江台阶间隔设置在边坡上,每条通江台阶均连通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每条通江台阶包括多段台阶段,一条通江台阶中,两台阶段之间通过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还包括无障碍坡道,不同高度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通过无障碍坡道连通;边坡上还包括植物绿化区。
优选地,相邻两通江台阶上的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两两相对,两通江台阶之间还设置有与通江台阶中台阶段一一对应的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两侧分别延伸出两条与对应的台阶段相邻的两台阶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连通的无障碍坡道。
优选地,还包括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由种植植被的地表浅沟组成,地表浅沟沿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长度方向设置在通江台阶及无障碍坡道侧面,地表浅沟沿边坡上侧的人行道及边坡下侧的滨江人行道设置,植草沟生态排水系统与城市雨水管网相连通,可起到生态化的辅助排水功能作用。
优选地,地表浅沟还沿边坡倾斜方向正对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设置,且与坡道中间过渡休憩平台下方的排水管路相连通。
优选地,每条通江台阶与无障碍坡道朝向地表浅沟以预设坡度倾斜。
优选地,若无障碍坡道长度超过预设长度,则无障碍坡道长度中还设有将无障碍坡道分为若干个坡道单元的坡道过渡平台,每个坡道单元的长度小于预设长度。
优选地,无障碍坡道悬空一侧应安装防护装置,保障行人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66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壶工艺品
- 下一篇:一种书画作品的玻璃装裱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