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座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6698.8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3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曾鉴;邓茂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3/04 | 分类号: | B61B13/04;B61F13/00;E01B25/08 |
代理公司: | 成都智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75 | 代理人: | 丁亮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转向架 走行部 走行轮 运输系统 轨道梁 跨座式轨道交通 支撑件 载具 匹配 轨道交通 爬坡能力 运载单元 支撑连接 驱动轴 上端面 倾覆 申请 重心 侧面 支撑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跨座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所述轨道梁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中部位于上部与下部之间,中部分别与上部、下部之间固定连接;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动力转向架与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中部的侧面与下部的上端面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走行部,分别是侧走行部和上走行部;动力转向架的两个驱动轴分别设置有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匹配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匹配行走。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能降低运载单元重心,提高爬坡能力、稳定性、安全性,并且能有效避免动力转向架及载具发生倾覆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座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空中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可包括多种结构,按照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区分,可涉及有跨座式单轨、悬挂式单轨。
悬挂式单轨中,载具吊挂于动力转向架的下方,动力转向架可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或内部;当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时,轨道梁采用单型梁模式,当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内部时,轨道梁通常采用底部开口的箱式结构梁。
跨座式单轨中,动力转向架跨座在轨道梁的上方,同时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载具;轨道梁通常采用单型梁模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希望获得运载单元重心降低,爬坡能力、安全性提高,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动力转向架及载具发生倾覆的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在现有悬挂式单轨中,无论是动力转向架设置在轨道梁的下方或内部,对轨道梁提供支撑的支撑件则需要固定在轨道梁的外侧或者固定在轨道梁的顶部。这样设置下,支撑件不仅高度较高,整体重心增高,同时成本增加。
现有跨座式单轨中,虽然支撑件的高度降低,但由于其运载单元的设计结构采用的是从下至上依次安装轨道梁、动力转向架和载具,同时动力转向架的走行轮、承载轮或导向轮中的至少一种会设置在轨道梁的上方,从而导致整个运载单元的重心较高;遇到雨雪天,走行轮容易打滑,爬坡能力下降。所述的运载单元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和载具。
为此,本发明提出的设计方案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跨座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梁、动力转向架、载具和支撑件,所述轨道梁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其中,所述中部位于上部与下部之间,并且中部分别与上部、下部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上方支撑连接所述载具,动力转向架与上部之间预设有间隙;所述支撑件对所述轨道梁提供支撑;
所述中部的侧面与下部的上端面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走行部,分别是侧走行部和上走行部;所述动力转向架的两个驱动轴分别设置有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匹配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匹配行走。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跨座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将轨道梁单元的中部的侧面形成侧走行部,将下部的上端面形成上走行部,侧走行部和上走行部是相互独立的走行部;并且动力转向架设置第一走行轮和第二走行轮,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匹配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匹配行走。当上方支撑连接有载具的动力转向架运行于轨道梁时,第一走行轮沿侧走行部行走,第二走行轮沿上走行部行走。本申请方案相比于现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而言,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跨座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将第一走行轮、第二走行轮均设置在轨道梁的侧方位置,包括轨道梁的中部的侧走行部以及下部的上走行部,即从高度方向上降低了轮的高度,从而本申请方案的运载单元的重心降低;本申请运输系统中,第一走行轮对夹持轨道梁的中部可获得更大的正压力和牵引力,从而本申请可提升系统的爬坡能力和稳定性。
本申请方案还提供以下任一或若干种特征组合而成的优选方案。
可选的,水平路段,第一走行轮与侧走行部之间预设间隙,第二走行轮与上走行部之间预设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新丝路快铁物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66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