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邻位磺酰胺取代的二芳基碘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566731.5 申请日: 2019-06-27
公开(公告)号: CN110256306B 公开(公告)日: 2021-11-12
发明(设计)人: 韩建伟;陈煌冠;王利民;朱为宏 申请(专利权)人: 华东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7C311/51 分类号: C07C311/51;C07C311/21;C07C311/13;C07C311/08;C07C311/10;C07C303/40;C07D317/66
代理公司: 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203 代理人: 李鸿儒
地址: 200237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邻位磺酰胺 取代 二芳基碘类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邻位磺酰胺取代的二芳基碘类化合物,结构如式I或式II所示;各取代基定义详见说明书。本发明提供的邻位磺酰胺取代的二芳基碘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高效简便,过程绿色环保,底物适用范围广,基团容忍度高,产物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邻位磺酰胺取代的二芳基碘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高价碘化合物作为一种稳定、无毒以及高选择性的试剂,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由于碘原子化合价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五价(Ⅴ)碘及三价(Ⅲ)碘试剂。五价(Ⅴ)碘试剂如Dess-Martin试剂、IBX试剂,广泛应用于全合成中对于醇的氧化。IBX试剂还可以作为氧化试剂,应用于多种官能团转化。而三价(Ⅲ)碘试剂,由于其化学性质接近于Pb、Pd等金属络合物,可以广泛的参与到类似的反应中。使用三价(Ⅲ)碘试剂,可有效替代一部分传统使用金属参与的偶联反应,由于过渡金属价格昂贵,毒性较高,在药物合成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三价(Ⅲ)碘试剂参与的反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Yoshimura,A.;Zhdankin,V.V.Chem.Rev.2016,116,3328)。

在众多的三价(Ⅲ)碘试剂中,二芳基碘盐又是一种具有最广泛应用的亲电试剂,相对于一般卤代芳烃,其反应活性更高,且无毒易存储。作为一种有效的亲电芳基化试剂,得到了化学家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二芳基碘盐最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94年,由Hartmann和Meyer首次报道合成,结构包括两个芳烃基团以及一个阴离子,如下所示。

二芳基碘盐的结构

二芳基碘盐中的碘具有高度缺电子性,因此在与亲核试剂的反应中,首先由亲核试剂引发Nu-I形成,配体解离,然后通过配体偶联或者还原消除的形式生成Nu-Ar1,同时产生一分子Ar2-I,第二步反应的选择性受到芳基的电子性质和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如a所示。通常认为二芳基碘盐通过还原消除的形式向亲核试剂传递一个芳基,但是针对部分反应,也提出了单电子转移(SET)机理。在金属催化反应中,二芳基盐通过向金属离子传递一个芳基和一个配体发生氧化加成反应,这个中间产物表现出较芳基碘盐更高的反应活性,随后芳基金属络合物发生进一步反应形成交叉偶联产物,如b所示。

二芳基碘盐的基本反应:a)与亲核试剂的反应,b)金属催化反应

由于使用二芳基碘盐作为芳基化试剂时会伴随副产物碘代芳烃的生成,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不符合原子经济性要求,促使许多化学家在朝这方面努力。2015年,Greaney课题组报道了吲哚与二芳基碘盐的反应,该反应是“两步一锅法”,避免了副产物的生成,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原则,如下所示。然而,这样的例子屈指可数,对于底物的选择性和反应条件的筛选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实现二芳基碘盐的绿色方法学研究依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Modha,S.G.;Greaney,M.F.J.Am.Chem.Soc.2015,137,1416)。

吲哚的“两步一锅法”芳基化反应

芳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制品、天然产物、功能材料以及制药行业中。他们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为发展更有效的方法来获取这些化合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通常,这类化合物由相应的磺酰胺底物和卤代芳烃在过渡金属催化下发生偶联反应得到。然而,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缺点,包括成本、毒性,需要精心设计的底物依赖性的配体,以及金属残留物问题,导致对这类化合物的无过渡金属合成方法的迫切需求(Fors,B.P.;Buchwald,S.L.J.Am.Chem.Soc.2010,132,15914;Dennis,J.M.;White,N.A.;Liu,R.Y.;Buchwald,S.L.J.Am.Chem.Soc.2018,140,4721)。

芳基磺酰胺的合成方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67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