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消毒杀菌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6955.6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2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马欣;高峰;赵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7 | 分类号: | C02F1/467;C02F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消毒 杀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水的消毒杀菌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含溴废水中的溴进行消毒杀菌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含溴废水和待杀菌废水混合后引入电解反应器中,进行电解反应,或将含溴废水电解后引入待杀菌废水中进行消毒杀菌。经本发明处理后,待杀菌废水中的异养菌、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硫化菌和大肠杆菌等均大幅度下降,灭菌率大于9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的消毒杀菌的处理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含溴废水中的溴进行消毒杀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业水循环系统中,微生物的过度繁殖会导致以下后果:1、微生物腐蚀,主要可以表现为严重的均匀腐蚀,也可以是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开裂;2、微生物粘泥增多,不仅会降低换热器和冷却塔的冷却效果,恶化水质,同时也会引起附着粘泥下金属的垢下腐蚀,为了抑制和杀灭微生物和藻类,常常采用投加杀菌灭藻剂的方法,杀菌剂分为氧化性杀菌剂和非氧化性杀菌剂。
目前,氧化性消毒杀菌剂用得最多的是含氯杀菌剂,如氯气、优氯净、强氯精等,作用原理是含氯杀菌剂在水中通过水解反应生成的次氯酸的杀生作用。但含氯灭菌剂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以下缺点:含氯灭菌剂的有效杀生pH值范围窄,其最低离解反应发生在pH为7.0处,当pH值继续升高时,次氯酸易被大量离解成杀生力极差的次氯酸离子,故在pH值大于7.5时后,效果明显降低,只能靠加大补氯量维持杀菌效果。另外,当系统中有氨氮存在时,氯类杀菌剂会与氨氮形成氯胺,从而失去杀菌活性,在采用污水适度处理后回用循环水补水的企业,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循环水中往往含有十几个mg/L到几十个mg/L的氨氮,这个问题尤其明显。再次,含氯杀菌剂还能与水中的有机物生成致癌物。
相比之下含溴类杀菌剂在碱性冷却水处理系统中效果优于氯类杀菌剂,受pH值影响小,适用于pH值在7.0~9.0范围,系统中有氨氮存在时,溴类杀菌剂与其形成的溴胺仍保持较强的杀菌活性,另一方面,溴盐的腐蚀性小,在pH=8.2±1.0的碱性水环境中,溴类杀菌剂的腐蚀作用为氯类的1/5~1/3,故对不锈钢换热器的点蚀风险大大降低。溴类杀菌剂的最终分解产物是溴盐,无环境污染,相比氯类杀菌剂,更适合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适应当前杀菌剂行业发展的需求。
CN101775613B“溴代海因的电化学合成方法”,公开了一种对海因进行溴代的改进合成法,该方法可用于制备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将其与对应量的溴化盐溶于0.2g/mL饱和氯化盐溶液中,利用电解溴化盐混合溶液得到相应的次溴酸盐,进而对海因进行溴代反应,合成相应的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反应液可反复循环使用,反应产率可达95%以上,利用电解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安全,无毒,无刺激。
CN10462309A“溴类杀菌剂”,公开了一种溴类杀菌剂的制备和应用效果,它由2,2-二溴-3-腈基丙胺(DBNPA)、酸或碱组成,其制备方法是常温下用酸或碱调节废水的pH值至6~9,然后按配方加入溴类杀菌剂DBNPA,处理5~48h即可。每次DBNPA投加量仅为10mg/L,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杀菌杀藻类杀真菌剂,在环境中会快速分解为无毒害的二氧化碳、氨气和溴离子。
CN101606534A“一种含溴消毒杀菌剂”,公开了一种含溴消毒杀菌剂的组成。其特点是:消毒杀菌剂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固体溴或二溴二甲基海因10-50,无水硫酸钠5-30,碱性剂10-20、十二烷基硫酸钠2-8,氨类活性剂3-20,EDTA 1-10。该含溴消毒灭菌剂效果好、溶解度高、成本低、保质期长,而且无毒无刺激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
医药、催化剂生产、农药等化工生产过程中,常会产生高浓度的含溴废水,该类废水往往溴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目前对此类废水的处理通常采用与其他废水混掺进行生化处理后再外排的方法,但由于此类废水生化性差,进入生化会对生化系统造成冲击,因此需要研究对此类水更好的处理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废水的消毒杀菌的处理方法,尤其是一种利用含溴废水中的溴进行消毒杀菌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69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式烟气净化工艺
- 下一篇:一种升级与片上系统连接的单片机中固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