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小麦叶锈菌的试剂盒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7502.5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5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芳;闫红飞;郭鹏;周美霞;刘大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44;C12Q1/04;C12N15/1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郝晓红 |
地址: | 07100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小麦 锈菌 试剂盒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小麦叶锈菌的试剂盒及鉴别方法。该试剂盒中包括5条等温扩增引物,其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该5条引物以人为选定的小麦叶锈菌特异性序列(如SEQ ID NO.6)为基础而设计得到,含有小麦叶锈菌DNA片段的待测物能够利用上述引物进行大量扩增,所得的扩增产物可以与荧光染料发生颜色变化,而不含小麦叶锈菌DNA片段的待测物则不会产生任何扩增,不与荧光染料发生颜色变化,从而能够快速鉴别待测物中是否含有小麦叶锈菌DNA,且其他病原菌对该结果无干扰,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小麦叶锈菌的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叶锈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真菌性气传病害,发生范围广、破坏性强、循环式侵染、专性寄生、流行成灾率高,可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小麦锈菌在成功侵染寄主小麦后,一般具有9~14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潜育扩展阶段,在此期间,寄主小麦的发病症状不明显,难以被观测到,当叶锈病症状一旦显现时,大量病原菌孢子已在小麦叶片上大量繁殖产生,并可随气流进行大范围的传播扩散,导致病害的流行爆发。并且,在苗期小麦上条锈病等农作物病症和叶锈病的典型症状差异不明显,易被混淆,难以针对小麦叶锈菌开展及时有效的防治工作。因此,在侵染初期准确检测小麦叶锈菌对于控制病害发生、规避病害流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作物病害诊断和病原菌鉴定方面,DNA/RNA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由于具有强专化性、高灵敏度以及程序化试验操作等优势,已被越来越广泛地推广应用。常规PCR技术检测的操作过程包括样品DNA提取、PCR扩增,以及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离、荧光检测,虽然准确性和可靠性均较高,但操作步骤繁琐,耗费时间长、检验仪器昂贵。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通过针对靶基因上的六个区域设计四条引物,利用链置换型DNA聚合酶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扩增反应,在15-60分钟内即可实现109-1010倍的扩增,产生的大量扩增产物可通过肉眼观察,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低。但环引物间的非特异性配对可导致假阳性结果,使检测结果判断失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常规PCR技术检测小麦叶锈菌步骤繁琐、耗费时间长、LAMP技术存在假阳性结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小麦叶锈菌的试剂盒。
以及,本发明还提供了检测小麦叶锈菌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小麦叶锈菌的试剂盒,包括5条等温扩增引物,所述等温扩增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为:
F3:5′-TCTGTAGATCCGCCTCAG-3′;
B3:5′-GCAATTTTAACCCTAGTTACAACTT-3′;
FIP:5′-CGCCAAACCACATGTACATATGTAA-CAAGGGGGATCCTGACTAC-3′;
BIP:5′-GTAGCGCTGACACGTCACAA-TCCTTGTAACTATACTCCTTCC-3′;
LB:5′-GCCATAACTCAGTAACTCAG-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农业大学,未经河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7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