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7505.9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3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毅;郭李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47/04 | 分类号: | H01H47/04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于艳玲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电流采样电路 接触器线圈 接触器控制器 控制单元电路 电路结构 整流电路 电连接 电压采样电路 整流电路连接 二极管 电流信号 电阻连接 降压电路 外围线路 制造成本 阻值设置 接地 并联 地线 运放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整流电路、电压采样电路、DC‑DC降压电路、MOS管驱动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控制单元电路,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接触器线圈、MOS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电流采样电路通过接触器线圈与整流电路连接,所述MOS管G端与MOS管驱动电路连接,所述MOS管D端与接触器线圈电连接形成与整流电路的连接,所述MOS管S端接地设置,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MOS管S端与地线之间,所述第一电阻阻值设置为4~6Ω,所述第一电阻上并联有二极管,所述控制单元电路与第一电阻电连接形成对电流信号的接收与检测。其结构更为简单,减少了运放及外围线路,使得线路更简洁、性能更高,制造成本也更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器控制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子式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式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通常由以下六部分组成,包括整流电路、电压采样电路、DC-DC降压电路、MOS管驱动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控制单元电路,现有的电子式接触器,其中的电流采样电路都会在MOS管S极串联阻值较小的采样电阻,一般阻值在0.1Ω到1Ω,从而对线圈电流进行采样,如图一所示,其中的R12、R13’即为采样电阻,然后再通过运放U2把信号放大后,给CUP进行采样处理后输出PWM维持吸合动作;但是在低电压壳架下很多接触器线圈的内阻只有1Ω左右,在全功率吸合时,为了取得更大的磁动势就必须把采样信号电阻R14、R13’的阻值减小,电阻减小了,使得全功率吸合时电流增大,磁动势也随之增大,但是维持时通过线圈的电流只有几到十几mA,使得采样电阻上的电压就处于很低的水平,CPU无法采样到信号,这时只能通过运放,来放大信号使得CPU可以进行信号采集,这样设计使得,电路不够简洁,在低电压下吸合也存在不稳定性,整体电路的性能降低,成本也更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其结构更为简单,减少了运放及外围线路,使得线路更简洁、性能更高,制造成本也更低。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整流电路、电压采样电路、DC-DC降压电路、MOS管驱动电路、电流采样电路和控制单元电路,所述电流采样电路包括接触器线圈、MOS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电流采样电路通过接触器线圈与整流电路连接,所述MOS管G端与MOS管驱动电路连接,所述MOS管D端与接触器线圈电连接形成与整流电路的连接,所述MOS管S端接地设置,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MOS管S端与地线之间,所述第一电阻阻值设置为4~6Ω,所述第一电阻上并联有二极管,所述控制单元电路与第一电阻电连接形成对电流信号的接收与检测。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电阻上还并联有电容。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电阻阻值设置为5Ω。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单元电路与第一电阻之间还连接有第二电阻。
这样设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其结构更为简单,减少了运放及外围线路,使得线路更简洁、性能更高,制造成本也更低,其中的整流电路、电压采样电路、DC-DC降压电路、MOS管驱动电路和控制单元电路,均为现有的线路布局,本发明改进点为电流采样线路,并替换原有电流采样电路,同时现有整流电路、电压采样电路、DC-DC降压电路、MOS管驱动电路和控制单元电路中与电流采样电路的接线点不变,替换简单,降低替换成本,利于实现,提高该电路的使用效果。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器控制器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75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