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发动机罩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71459.X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4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燕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2D25/10;B62D25/1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十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91 | 代理人: | 黄云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窝铝芯 内板 外板 汽车发动机罩 发动机罩 复合芯材 铝蜂窝 填充 六边形 缓冲性能 节能效果 汽车结构 传统的 蜂窝胞 边长 壁厚 缓冲 吸能 发动 | ||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发动机罩;包括内板和外板,外板的厚度为0.34~0.45mm,内板的厚度为0.25~0.35mm;内板和外板之间填充有铝蜂窝‑EPP泡沫复合芯材,铝蜂窝‑EPP泡沫复合芯材包括蜂窝铝芯和填充在部分所述蜂窝铝芯中的EPP泡沫;蜂窝铝芯的蜂窝胞元的横截面呈正六边形,边长为2.5~6mm,壁厚0.05~0.07mm;EPP泡沫的密度为20~60kg/m3;本发明的发动罩同传统的发动机罩相比,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和缓冲吸能从而在碰撞时能对行人提供更好的保护;另外,本发明的发动机罩的重量更轻,节能效果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发动机罩。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国家统计局2019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比上年增加2285万辆,增长10.51%,达到了2.4亿辆,稳居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多年。但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安全问题、空气污染和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每年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大约120万,其中46%为弱势群体,即:步行者、自行车骑行者或两轮机动车使用者,在一些欠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0%。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人数居世界前列,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0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在10万人左右,之后逐年下降,近几年死亡人数一直保持在6万人左右,仅2018年我国发生的交通事故共计21.3万起,造成6.3万人死亡,22.6万人受伤。交通事故带给人们的伤害十分巨大,行人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现在和未来都要面临的一个严峻和突出的问题。
行人头部与汽车发动机罩碰撞所造成的头部损伤是人车碰撞事故中最致命的伤害形式,有数据表明,头部交通伤的死亡率高达68%,因此在人-车碰撞事故中,减轻行人受伤程度,提高行人保护性能已成为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改进汽车前端结构、罩盖下方零件的布置和罩盖材料的特性,都可以改善其行人头部保护性能。
图1所示的是一款传统发动机罩,主要包括内板100、外板101和增强板102,外板101材料为宝钢冷轧强化钢板B170P1,厚度为0.7mm;内板100材料为冷轧钢DC04,厚度为0.6mm;增强板102材料为冷轧钢DC041,厚度为1.5mm。其质量重、刚性强,但缓冲吸能性能差,对行人的保护程度不够。
汽车发动机罩的理想要求是:缓冲吸能性能好、质量轻且强度适当(强度太大缓冲性能差,强度太小则头部容易发生二次碰撞)。因此,有必要对汽车发动机罩进行进一步的研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传统的发动机罩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用于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发动机罩。
为达到上述功能,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发动机罩,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外板的厚度为0.34~0.45mm,所述内板的厚度为0.25~0.35mm;
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填充有铝蜂窝-EPP泡沫复合芯材,所述铝蜂窝-EPP泡沫复合芯材包括蜂窝铝芯和填充在部分所述蜂窝铝芯中的EPP泡沫;
所述蜂窝铝芯的蜂窝胞元的横截面呈正六边形,边长为2.5~6mm,壁厚0.05~0.07mm;所述EPP泡沫的密度为20~60kg/m3。
优选地,所述蜂窝胞元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连通孔。
优选地,在每一行蜂窝胞元中,每两个填充有EPP泡沫的蜂窝胞元之间设置有两个连续的没有填充EPP泡沫的蜂窝胞元,且相邻的两行蜂窝胞元之间任意两个填充有EPP泡沫的蜂窝胞元不相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14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乘客安全系统、柔性保护装置和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穿戴式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