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梯度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75492.X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0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喻发全;刘明明;蔡宁;王建芝;谌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闭钊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框架材料 双金属 铜钴 铜盐水溶液 钴盐水溶液 甲基咪唑 制备 工业化应用 铜金属离子 搅拌反应 晶型结构 目标产物 混合液 晶体的 钴金属 可调 粒径 配制 生长 调控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梯度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分别配制2‑甲基咪唑水溶液、钴盐水溶液、铜盐水溶液,然后将2‑甲基咪唑水溶液与钴盐水溶液混合,再将铜盐水溶液以一定的滴加速度加入到混合液中搅拌反应,最后静置、分离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通过铜金属离子调控钴金属晶体的生长,由此制得的梯度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粒径较小,具有多种晶型结构,结构可调且性能稳定,工业化应用前景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梯度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无机-有机杂化晶态材料,广泛应用于气体储存与分离、发光、传感、催化、磁性等领域。MOFs包括单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和双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等,其中双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孔道结构及框架更加灵活多变,功能更多样,具备更多单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所不具备的优秀性能,因此越来越多的吸引了科研人员的关注。
CN105566654A公开了一维结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配制过饱和的有机配体溶液,然后加入金属盐进行反应,最后分离得到一维结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该方案的目标产物是一种单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其韧性和机械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CN109126885A公开了一种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案采用溶剂热法制备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物,然后通过静电纺丝制得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纤维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效率较高,并且易回收。
CN109647407A涉及一类用于甲烷/氮气分离的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有机配体为HCOOH,两种金属离子分别为Ni(Ⅱ)和Mg(Ⅱ)或Mn(Ⅱ)或Fe(Ⅱ)或Co(Ⅱ)或Cu(Ⅱ)或Cd(Ⅱ),制备时先将一种金属与有机配体溶液混合,然后加入另一种金属溶液,混合后使用溶剂热法制得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吸附剂,该复合材料具有微孔结构。
CN106673992A公开了一种半导体氧化物纳米粒子掺杂碳氮/MOF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催化固氮的应用,选用的有机配体为2,6-吡啶二羧酸,在室温条件下直接将两种金属的混合溶液与有机配体溶液混合反应,然后在空气中进行煅烧,从而得到氧化物纳米粒子掺杂碳氮/MOF纳米复合材料。
作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的典型代表,大多数钴基金属MOFs材料虽然在催化性能等方面较为突出,但是其所含的钴离子毒性较大,并且钴基金属MOFs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不够稳定,很容易污染环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一种金属元素,形成双金属钴基MOFs材料。正如前面所列举的专利文献所述,制备双金属MOFs材料的常见方法包括两种:a直接将两种金属盐溶液同时与配体溶液混合反应;b先将一种金属溶液与有机配体溶液混合,再加入另一种金属溶液进行反应。然而实践证明,采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的双金属MOFs存在结构不可控、性质不稳定等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本发明克服现有双金属MOFs合成方法普遍存在的结构不可控、性质不稳定等问题,通过改进合成工艺开发了一种简单可靠、绿色环保、便于工业化的梯度铜钴双金属MOFs合成新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a)分别配制2-甲基咪唑水溶液、钴盐水溶液、铜盐水溶液备用;(b)将2-甲基咪唑水溶液与钴盐水溶液混合,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将铜盐水溶液滴加到混合溶液中继续反应,静置、分离得到梯度铜钴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进一步的,配制钴盐水溶液所使用的钴盐选自硝酸钴、氯化钴、硫酸钴、醋酸钴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配制铜盐水溶液所使用的铜盐选自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醋酸铜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2-甲基咪唑水溶液的浓度为150-250g/L,钴盐水溶液的浓度为50-70g/L,铜盐水溶液的浓度为5-15g/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54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