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防撞梁以及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0260.3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10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子发;田宇黎;姜熙宇;沈欣;史蒂芬·凯普福斯伯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19/22;B29C70/34;B29C7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防撞梁 以及 成型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以及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防撞梁包括:内管梁,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内管梁横向于车辆的行驶方向延伸;外管梁,所述外管梁内设置有容纳多个所述内管梁的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外管梁及所述内管梁均由多个碳纤维铺层铺设并浸润树脂形成,所述外管梁包覆在所述内管梁的外侧。根据本发明的防撞梁的结构强度高,抗碰撞能力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以及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防撞梁的重量大,不能满足目前车身轻量化发展方向,现有的防撞梁为了降低自身重量,采用了质量较轻的金属件,然而该类型的金属强度较低,无法满足防撞梁的碰撞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梁,该防撞梁的结构强度高,抗碰撞能力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防撞梁的成型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防撞梁包括:内管梁,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内管梁横向于车辆的行驶方向延伸;外管梁,所述外管梁内设置有容纳多个所述内管梁的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外管梁及所述内管梁均由多个碳纤维铺层铺设并浸润树脂形成,所述外管梁包覆在所述内管梁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防撞梁,通过在外管梁的容纳空间内设置多个内管梁,多个内管梁可以在外管梁的束缚下保持稳定,多个内管梁以及外管梁的设置可以提高防撞梁的结构强度,防撞梁可以大幅提升车辆的抗碰撞性能,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内管梁和外管梁均采用多个碳纤维铺层铺设,进一步提高了防撞梁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内管梁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相邻排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内管梁包括: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依次排布的第一内管梁、第二内管梁和第三内管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内管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内管梁的高度,所述第一内管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三内管梁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管梁的通道内还设置有填充泡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管梁和所述外管梁均为碳纤维管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碳纤维铺层中的至少部分的铺设角度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管梁由多层±45°碳纤维铺层、多层0°碳纤维铺层和多层90°碳纤维铺层结合而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碳纤维铺层之间还设置有支撑芯体。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至少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多个芯模,在每个所述芯模上铺设多层碳纤维铺层以形成内管梁预成型件;
在多个并排设置的所述内管梁预成型件的外侧铺设多层碳纤维铺层以形成外管梁预成型件;
将所述外管梁预成型件和多个所述内管梁预成型件同时浸润树脂以使多个所述内管梁预成型件形成为多个内管梁,所述外管梁预成型件形成为包覆在多个所述内管梁外的外管梁。
根据本发明的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可以在成型过程中,将内管梁设置在外管梁的内部,内管梁和外管梁无需单独成型,同时还可以令多个内管梁与外管梁之间的配合紧密,保证了防撞梁的可靠性,该防撞梁成型制造方法成型速度快,次品率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芯模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芯模的第一层碳纤维铺层和最外层碳纤维铺层均为3D编织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02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