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0261.8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1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杰;陈俊越;罗明俊;刘会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434 | 分类号: | H01M50/434;H01M50/417;H01M50/449;H01M50/403;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耿超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复合 隔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该复合隔膜包括基膜和涂覆在所述基膜上的涂层,涂层含有第一陶瓷颗粒和第二陶瓷颗粒;第一陶瓷颗粒包括内核颗粒和烧结在内核颗粒外表面的纳米级陶瓷颗粒,第一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2‑5μm,第二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2‑5μm,纳米级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90nm。本公开的复合隔膜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和强度,且涂层更为轻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隔膜是一类具有微孔结构的薄膜,其设置于锂离子电池的阴极和阳极之间,在允许锂离子通过的同时防止正、负极接触,其结构和特性极大地影响电池的性能,包括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
目前商业化隔膜都是采用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微孔膜,只能提供有限的耐热性能。在隔膜的表面涂覆一层耐热无机层是一种常用的改性方法,耐热无机层的材料可以是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或勃姆石。尽管这种方法制得的改性隔膜可以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但是这种隔膜的面密度较高,不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而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影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及其替代燃油车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现在亟需一种不仅具有高温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具有轻薄特性的隔膜,以提高电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专利CN104993082A公开了一种利用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氧化铝涂布的陶瓷隔膜,该技术制备的隔膜涂层非常薄,适用于制备高容量的锂硫电池。专利CN106159157A也公开了一种制备纳米陶瓷颗粒并用于涂覆隔膜的方法,制备得到的陶瓷聚合物复合隔膜在150℃下加热30min,收缩率为5-10%,但是纳米陶瓷粉体与胶粘剂配制涂覆料浆时易发生团聚。上述专利配制料浆都需经过研磨或球磨工序再进行涂覆,而且由于纳米粉体比表面积大、粉体颗粒之间以及粉体与基膜间靠胶粘剂粘接,导致胶粘剂用量大,受热时涂层支撑强度有限,与传统微米级陶瓷隔膜相比,纳米陶瓷复合隔膜的耐热性表现较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锂离子电池隔膜耐热性和涂层厚重的问题,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该复合隔膜包括基膜和涂覆在所述基膜上的涂层,所述涂层含有第一陶瓷颗粒、第二陶瓷颗粒和添加剂;
所述第一陶瓷颗粒包括内核颗粒和烧结在所述内核颗粒外表面的纳米级陶瓷颗粒,所述第一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2-5μm,所述第二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2-5μm,所述纳米级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90nm。
可选地,所述第一陶瓷颗粒与所述第二陶瓷颗粒的重量比为1:(0.4-5)。
可选地,所述第一陶瓷颗粒的D50与D90的差值为0.1-2.5μm。
可选地,所述添加剂包括胶粘剂,可选地包括分散剂和/或增稠剂;
所述分散剂选自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增稠剂选自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酸、聚氨酯、明胶、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胶粘剂为含有聚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和丁苯乳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乳液,和/或,所述胶粘剂为含有聚丙烯酸酯、聚偏氟乙烯、聚醋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和丁苯乳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溶液。
可选地,所述涂层中,所述第一陶瓷颗粒和第二陶瓷颗粒的总重量与以干基计的所述胶粘剂的重量比为1:(0.025-0.1)。
可选地,所述涂层的厚度为1-1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02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