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织工程颈椎椎间融合器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1118.0 | 申请日: | 2019-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98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7 |
发明(设计)人: | 熊海阔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海阔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F2/3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艳 |
地址: | 261000 山东省潍坊市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融合器 柱栓 颈椎椎间融合器 安装过程 组织工程 体内 医用高分子材料 颈前路固定 多孔支架 固定作用 远期效果 自锁功能 成骨性 调节柱 可吸收 影像学 融合 异物 骨性 内开 椎体 自锁 愈合 成型 打印 评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织工程颈椎椎间融合器及使用方法,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的内部穿设有用于插入椎体内起固定作用的柱栓,柱栓自锁于融合器本体的内部,融合器本体一端面内开设有用于调节柱栓的调节孔;融合器本体和柱栓是用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3D打印成型的多孔支架;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成骨性,便于实现椎间的骨性愈合;安装牢靠稳定,具有自锁功能,安装过程不需要做颈前路固定;安装过程后可以不留异物于体内,为椎体的融合提供稳定的环境,具有良好的融合质量和远期效果;对影像学评估无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织工程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织工程颈椎椎间融合器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作为一种处理脊柱疾病、创伤的治疗方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早期椎间融合的概念为大量肌肉的剥离、足量自体骨移植、长期绝对卧床休息。由于椎间融合重建了脊柱的前、中柱,大大提高了脊柱退行性病变、创伤的治疗效果,使椎间融合术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运用,可以说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传统自体髂骨移植愈合率髙,但其并发症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文献报道自体髂骨植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3%,如增加失血量,血肿、供骨区疼痛、髂骨骨折、股部感觉异常等,而且自体髂骨常因强度不足而塌陷,导致椎间高度的丢失,直接影响椎管容积的大小和减压效果。
1979年Bagby将一不锈钢中空带孔柱状体(内填塞减压时切除的骨碎片)代替髂骨块用于马的颈椎椎间融合术,称Bagby笼。1988年Bagby首次将一种不锈钢中空状“篮子”应用于临床,用来装载移植骨进行腰椎椎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取得非常大的成功。1991年,Brantigan和Stsffee将自体松质骨装入强化碳素纤维立方框架式融合器中进行椎间融合获得成功。椎间融合器通过撑开椎间隙,恢复纤维环,脊柱前、后纵韧带,肌肉及关节囊的张力,即“撑开-压缩张力带”效应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为植骨融合、重建脊柱序列创造条件。
椎间融合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临床运用比较广泛的椎间融合器的材质尤以金属和碳纤维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椎间融合器的不足之处也就越来越明显:
金属材料椎间融合器,与人体骨的组织相容性差,关节成型手术中界面间的微动以及产生微屑不可避免,界面松动最终可造成植骨融合失败,骨不连及长期疼痛;金属椎间融合器的弹性模量过高,钛金属椎间融合器弹性模量约为110GPa,与人体椎骨弹性模量(皮质骨弹性模2.4GPa,松质骨弹性模量2.1GPa)不匹配,产生应力遮挡效应,后期相邻椎体骨质疏松、导致融合器下沉,椎间高度丢失,从而影响融合质量和远期效果;此外金属材料椎间融合器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其影响放射学检査,术后对植骨融合效果的判断只能通过动态摄影,而无法直接观察到,对骨融合情况无法判定。
碳纤维材料椎间融器,脆性较大容易造成装置的破坏,进而引起组织学反应;碳纤维的分离会造成关节内污染、滑膜炎、淋巴节扩散。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椎间融合器从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都不理想,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式,这个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组织工程颈椎椎间融合器及使用方法,可以具有良好的成骨性,便于实现椎间的骨性愈合;安装牢靠稳定,具有自锁功能,安装过程不需要做颈前路固定;安装过程后可以不留异物于体内,为椎体的融合提供稳定的环境,具有良好的融合质量和远期效果;对影像学评估无影响。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织工程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的内部穿设有用于插入椎体内起固定作用的柱栓,柱栓自锁于融合器本体的内部;所述融合器本体一端面内开设有用于调节柱栓的调节孔。
进一步地,所述融合器本体和柱栓是用可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3D打印成型的多孔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海阔,未经熊海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11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