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套管式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5515.5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3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路伟;郭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G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线飞祥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套管 式三腔二囊管 牵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套管式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包括套管部分和牵引部分;其中套管部分包括U形床板卡件、第一螺栓、角度限位板、第二螺栓、主杆、第一套杆、第一销轴、第二套杆、第二销轴、支撑架和第三套杆;牵引部分包括滑轮支架、滑轮安装轴、滑轮、配重、牵引线、魔术贴。本发明采用纯机械结构,操作方便,使用前将设置在床底套管部分拉出,配合牵引部分即可,使用结束后将此套管部分收回至床底,不占用其他空间,安全可靠,为抢救患者节约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套管式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会导致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旦出血病情凶险,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使用三腔二囊管可对大部分的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给予紧急止血,其短期止血率可达95%。临床上通过将三腔二囊管送入患者的胃部,然后给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充气,后再对三腔二囊管有效牵引,达到止血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是利用重物通过滑轮与三腔二囊管连接,达到牵引的目的。如申请号为201520293289.0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滑轮式三腔两囊管牵引架和申请号为201721395659.7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一种三腔两囊管牵引装置。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局限性比较大,比如申请号为201520293289.0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滑轮式三腔二囊管牵引架,因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抢救床没有床尾架,此装置也就不能使用;二是现有技术的三腔二囊牵引装置结构比较复杂,一般带有外置的架子来支撑滑轮,在紧急抢救时操作繁琐,而且外置的滑轮架会占用一定的外部空间,一旦被踢倒,患者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甚至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套管式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其采用纯机械结构,使用时将设置在床底的牵引部分拉出后固定,使用结束后将牵引部分折叠至床底即可,操作方便,不占用外部空间,更加安全,而且在牵引过程中,牵引装置角度可以调整,能有效地减轻患者在翻身时的疼痛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套管式三腔二囊管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与三腔二囊管相连接的牵引部分和用于支撑牵引部分的套管部分,所述套管部分包括U形床板卡件、角度限位板、第一螺栓、主杆、第一销轴、第一套杆、第二销轴、第二套杆、第三套杆和支撑架,所述U形床板卡件卡装在病床的床板尾部并通过第一螺栓与床板尾部相固定,所述角度限位板固定安装在U形床板卡件的底部,所述主杆的一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在角度限位板底部,所述角度限床板底部设置有以第一销轴为圆心的弧形卡槽,所述主杆的上部设置有能够沿着卡槽滑动的凸起部,所述主杆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套杆的一端伸入主杆的内部,所述第一套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套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套杆的一端伸入第二套杆的另一端内,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主杆和第二套杆连接使得第一套杆与第二套杆垂直固定。
上述第三套杆侧部沿轴向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套杆沿轴向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靠近凹槽的一侧位于凹槽内,所述凹陷部与凹槽相配合使得第二套杆和第三套杆不能沿周向相对转动,所述凹槽的槽底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圆柱状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内侧底部水平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套管的内侧底部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定位销,所述凹陷部的槽底沿轴向均匀设置多个的定位孔,多个所述定位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定位销能够插入定位孔使得第二套杆与第三套杆不能沿轴向相对滑动。
上述支撑架的一端铰接在主杆的顶部,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第二套杆的下部设置有凹进部,所述凹进部处设置有挂钩环,所述挂钩挂在挂钩环上。
上述牵引部分包括滑轮固定架、定滑轮、牵引线、配重和魔术贴,所述滑轮固定架固定安装在第三套杆的顶部,所述定滑轮设置在滑轮固定架上,所述牵引线一端与配重连接,所述牵引线的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通过魔术帖与三腔二囊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55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心脏冠状静脉灌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止血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