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时提高蓄光陶瓷光效及稳定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7378.9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29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乐;杨顺顺;王蕊;李涛;朱晓雯;姜欣宇;黄国灿;康健;孙炳恒;邵岑;周天元;陈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65 | 分类号: | C04B35/465;C04B35/622;C04B35/6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周敏 |
地址: | 2211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时 提高 陶瓷 稳定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提高蓄光陶瓷光效及稳定性的方法,首先将将钙的乙醇溶液加入到钛前驱体液中,加入分散剂油酸,随后加入纯水、蓄光粉,得到蓄光粉‑钛酸钙凝胶,干燥、粉碎、过筛得到干凝胶粉;将玻璃基质原料、过筛的干凝胶粉、分散剂放入造粒机内,加入纯水后直接机械搅拌造粒,搅拌4~8小时后加入增塑剂,继续搅拌1~3小时得到混料,压片、干燥、炉窑烧制即可。通过人工可控引入钛酸钙为第二相来包裹蓄光粉形成“核壳结构”保护蓄光粉不会发生水解或高温氧化;作为蓄光粉镀层的钛酸钙还能改变荧光在陶瓷内部的传播路径,提高光吸收和荧光输出效率;同时,表面为钛酸钙的蓄光粉改善了陶瓷浆料瘠性,利于陶瓷成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光陶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时提高蓄光陶瓷光效及稳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蓄光性自发光材料可以利用日光或灯光储光在夜晚或黑暗处发光,广泛应用在夜间应急指示、光电子器件或元件、仪表显示,低度照明,家庭装饰及国防军事诸多方面。
国内外使用的蓄光型产品的载体材质有薄铝板材(在其上印刷蓄光材料图案)、塑料、油墨、树脂等经过常温或较低温度处理就能定型的材料。由于是简单将发光材料涂覆或者混合进基质里,因而会带来热冲击性差的问题。特别是一旦发生火灾,带来的高温会很容易造成发光粉体氧化失效或者产品熔融;且存在技术问题加上发光涂层厚度仅在1~2mm的限制条件,此方法显然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光中心来实现高亮度指示或者照明,其余辉时间也相对较短。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一体化”蓄光型复相陶瓷方案,其优势在于:(1)将长余辉材料蓄光功能相结合石英陶瓷基质相,可以实现陶瓷通体发光以达到高光效的要求;(2)避免发光釉层与陶瓷基质因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釉层开裂;(3)石英陶瓷由于具有较高的耐酸碱侵蚀性能和抗热震性,此外热膨胀系数低,体积稳定性好等优势,可作为基质实现蓄光粉性能。
然而,此方案虽优势明显,但是由于介质折射率差异(铝酸盐荧光粉折射率:~1.6,石英基陶瓷折射率:~1.45-1.50)在陶瓷内部必然会引起的双折射现象(birefringence),导致激发光以及荧光的散射损耗,以及整体透过率的降低。因此,为实现“一体化”蓄光型陶瓷在消防指示、园艺景观等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蓄光陶瓷的光提取率和荧光输出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时提高蓄光陶瓷光效及稳定性的方法,能够消除陶瓷内部的双折射现象,提高荧光输出强度和持续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同时提高蓄光陶瓷光效及稳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质量比10:0.5~1.5分别称取硝酸钙和柠檬酸,并溶于无水乙醇中,形成钙的乙醇溶液;称取钛酸四正丁酯并溶于无水乙醇中,同时在搅拌状态下滴加冰醋酸,形成钛前驱体液;在搅拌状态下,将钙的乙醇溶液加入到钛前驱体液中,加入分散剂油酸,随后加入纯水、蓄光粉,继续搅拌1~4h,得到蓄光粉-钛酸钙凝胶;
(2)将步骤(1)得到的蓄光粉-钛酸钙凝胶于80~150℃条件下加热2~8小时,得到钛酸钙包覆的蓄光粉干凝胶,粉碎,过80~200目筛待用;
(3)将玻璃基质原料、过筛的干凝胶粉、分散剂放入造粒机内,加入纯水后直接机械搅拌造粒,搅拌4~8小时后加入增塑剂,继续搅拌1~3小时得到混料;整个搅拌过程的搅拌转速在100~300rad/min;
(4)将步骤(3)得到的混料分装进模具中,利用自动压片机进行压片,模具形状为产品要求所需,压力在5~40MPa,保压时间5~20s,随后脱模送进窑炉进行干燥并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师范大学,未经江苏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73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