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价铅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89870.X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97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成会玲;赵莉;刘迎梅;胡德琼;陈树梁;字富庭;胡显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72 | 分类号: | B01D71/72;B01D69/12;B01D67/00;B01D15/08;B01J20/26;B01J20/28;C08F222/14;C08F230/02;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价 离子 印迹 复合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二价铅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以铅(II)离子为模板离子,以自主设计合成的化合物作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商业膜为基膜,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液为致孔剂,采用表面接枝印迹法,通过热引发方式在支撑膜表面印迹聚合物薄层。本发明提供的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制备方法操作简便,经济成本低,得到的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可以高选择性地吸附并去除水溶液中的铅(II)离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价铅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作为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对环境、生命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离子印迹技术是以离子为模板,通过静电作用、配位作用等与单体结合形成螯合物,聚合后用酸性试剂等将模板离子洗脱,最终制得具有与目标金属离子相对应的三维孔穴结构的印迹材料。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分离的技术,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及反渗透膜(RO)等,常用的有机含氟商品膜主要有聚四氟乙烯(PTFE)和聚偏氟乙烯(PVDF)。而目前的商品膜无法实现对单个物质的选择性分离,而金属离子印迹技术为特定目标离子从其结构类似物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提供了可行有效的解决途径。
因此,将金属离子印迹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为高效并专一识别金属离子提供了实用技术。现如今重金属污染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铅是一种毒性较大,并且性质稳定、难以被降解的重金属污染物。铅在人体内累积,会损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造血系统等,因此如何有效解决铅污染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价铅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它将离子印迹技术和膜技术有效结合,合成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其操作过程简便,条件温和;使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能够简单快速,高选择性地对二价铅离子进行识别吸附,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预聚合溶液的制备:按0.005~0.01g/L的比例将模板离子Pb(II)溶于致孔溶剂中,再加入功能单体,在室温下振荡2~3h,最后依次加入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超声脱气处理5~10min,即形成预聚合溶液。
(2)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将基膜置于上述步骤(1)中的预聚合溶液,常温下浸泡3~60min,然后升温至60~70℃下反应24~48h,即制得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最后用甲醇和醋酸混合溶液洗脱除去模板离子,即制得具有立体空穴的铅(II)离子印迹复合膜。
优选的,本发明步骤(1)中所述模板离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摩尔比为1:(4~10):(20~50),引发剂与功能单体的质量摩尔比为1:(10~15)。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致孔剂为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液,有机溶剂和水的体积比为(1:3)~(3:1),其中有机溶剂为甲醇、乙醇、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异丙醇中的一种。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功能单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10~20mmol化合物N-羟乙基吡咯烷于反应容器中,并用50~70mL HCl溶解,反应生成1-(2-乙烯基氯)吡咯烷,加热回流2~5h,之后用冰水浴冷却,再将5~10mmol丙烯酰胺加入上述反应中,继续加热搅拌反应5~10h,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将10~30ml丙烯酰氯逐滴加到上述冷却后的混合液中,滴完移去冰水浴,室温反应12~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98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