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93825.1 | 申请日: | 2019-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4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白海峰;刘晓东;牛树奎;李毓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9/00 | 分类号: | A01G29/00;E03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1000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水槽 绿化装置 聚水板 溢水口 雨水 叠加 水瓦 旱地 降雨 侧壁 流淌 降落 依次连接 土地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及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左用水地带、左容水槽、左聚水板、右聚水板、右容水槽和右用水地带;用于使降落至左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左容水槽,用于使降落至右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右容水槽;左容水槽接近左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左溢水口,右容水槽接近右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右溢水口,雨水能够通过左溢水口从左容水槽流至左用水地带,雨水能够通过右溢水口从右容水槽流至右用水地带。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将原本对应于绿化装置总面积的自然降雨量通过叠加的方式,聚集到用水地带上,提高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化工程、荒漠化防治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和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选择采用两种解决办法:建造人工运河或打井取水。其中,人工运河可以远距离调入外地域淡水,而打井取水则是在有地下水的地方开采深层地下水。
上述两种取水的老办法都存在难以解决的弊端,一是人工运河调水首先要求有水源地作为前提条件,且建造人工运河本身工程浩大投资甚巨,直接导致用水地水价高昂,难以实现市场化运作。二是打井采掘地下水灌溉旱地犹如杀鸡取卵不具可持续性,原因在于干旱、半干旱的各类地貌环境的地下淡水分布范围小且储量少,难以满足干旱地区的淡水需求。
特别地,我国干旱、半干旱缺水环境,几乎全处在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域,虽然黄河流域的干旱土地毗邻黄河,但由于黄河常年仅有几百亿立方的流量,现仅向沿岸提供用水已捉襟见肘,短时期内明显没有增加供水量的希望。另外,长江流域虽然水量相对丰富,但是现有的运河调水技术水平有限、收效甚微,并且南水北调还面临挖河、占地、移民、拆迁等诸多难题,单是由长江取水向高海拔的大西北(胡焕庸线以西)调水,也需建造300多级扬水站和大坝。另外,我国还有包括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内蒙的中、北部,辽宁的西部等,合计至少约有30万平方公里缺水地域,这类国土合计约120万平方公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能够将自然降雨量叠加后聚集,相当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域局部土地面积的实际雨水收集量,以满足植被生长的雨水条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聚水瓦旱地叠加降雨绿化装置,其包括依次连接的左用水地带、左容水槽、左聚水板、右聚水板、右容水槽和右用水地带;所述左聚水板和所述右聚水板相互拼接呈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用于使降落至所述左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所述左容水槽,用于使降落至所述右聚水板上的雨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行流淌至所述右容水槽;所述左容水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右容水槽的长度方向均与雨水流动方向垂直;所述左容水槽接近所述左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左溢水口,所述右容水槽接近所述右用水地带的侧壁设置右溢水口,用于使所述左容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所述左溢水口流至所述左用水地带,用于使所述右容水槽中的雨水通过所述右溢水口流至所述右用水地带。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落水孔;所述落水孔设置在所述左容水槽的底板和所述右容水槽的底板;所述左容水槽通过所述落水孔与所述左用水地带连通,所述右容水槽通过所述落水孔与所述右用水地带连通。其技术效果在于:落水孔用于疏导雨水,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即可从落水孔渗入到植物根部,而溢水口直接流入绿化的土地用于平衡容水槽与用水地带之间的雨水含量。落水孔和溢水口能够实现容水槽槽腔中的雨水均匀流入田地,让种植各类作物的旱地均匀得到雨水的浸润。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脊盖板;所述脊盖板设置在所述左聚水板与所述右聚水板连接处上方。其技术效果在于:在设置了脊盖板后,能够避免降雨渗漏流失和起到固牢脊顶结合部从而免遭大风的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3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集水器
- 下一篇:一种丝瓜专用壮苗基质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