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幕墙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4293.3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8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向文焦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市圣涛装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A47L1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000 浙江省金华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幕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幕墙,包括玻璃幕墙主体,该玻璃幕墙主体包括第一玻璃面板以及第二玻璃面板,所述第一玻璃面板相对第二玻璃面板一侧设置有第一接触凸部,正对第一接触凸部的第二玻璃面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凸部,第一接触凸部与第二接触凸部接触,所述第一玻璃面板的中间位置开设一圆形孔,圆形孔内装入一根连接龙骨,正对圆形孔的第二玻璃面板上开设有一个通孔。本发明在正常状态下时,可作为普通的玻璃幕墙使用,当处于冬天或者其它一些特殊气候时,可以对玻璃幕墙主体充入气体,进而增加保温能力,增加静音效果,同时能够很好的对玻璃幕墙的内侧面进行除湿操作,防止玻璃幕墙内侧面产生水汽以及细菌、灰尘的粘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幕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幕墙。
背景技术
玻璃幕墙是指由支承结构体系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结构。目前的建筑幕墙,由于只使用单层的玻璃,故保温隔热能力较差。因此人们发明了双层或者多层玻璃,但是多层玻璃的结构虽然可以增加保温性能以及增加隔热能力,但是无法获得单层玻璃的功能,单层玻璃虽然没有很好的隔热保温能力,但是有时候需要它的热传递性能,就比如一些公共场合,室内人员多,墙面大都为玻璃幕墙,布设窗户不便,人员多了之后导致室内温度上升,此时室内温度大于外部环境温度,此时如果是单层玻璃,则可以很好的实现热传递,使得室内的温度与外部温度保持平衡,而打开窗户的话有时候导热并没有那么快。故目前的玻璃幕墙,其单层与多层的玻璃幕墙结构各有利弊。
另外,由于采用玻璃幕墙,由于玻璃的特性,容易在幕墙的内侧面产生水汽,这些水汽如果不及时清除,会长时间的累积出现发霉等情况,进而滋生大量的细菌等,影响住户的健康,同时影响玻璃幕墙的洁净度以及美观性,而由于玻璃幕墙的内侧面没有裸露在外,故工作人员对其内侧面的清洁显得更加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玻璃幕墙,能够实现导热、保温、隔热之间的交替使用,同时能够对玻璃幕墙的内侧面进行清洁,减少水汽的堆积,减少细菌的滋生。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玻璃幕墙,包括玻璃幕墙主体,该玻璃幕墙主体包括第一玻璃面板以及第二玻璃面板,所述第一玻璃面板相对第二玻璃面板一侧设置有第一接触凸部,正对第一接触凸部的第二玻璃面板上设置有第二接触凸部,第一接触凸部与第二接触凸部接触,所述第一玻璃面板的中间位置开设一圆形孔,圆形孔内装入一根连接龙骨,正对圆形孔的第二玻璃面板上开设有一个通孔,连接龙骨穿过通孔并固定嵌入于墙体中,连接龙骨内部均设置有一个进气通道,一根以上的连接龙骨通过导气管连接导通,所述导气管的输入端设置一输气设备,所述第一玻璃面板与第二玻璃面板的外侧面设置有一层弹性密封层,第一玻璃面板与第二玻璃面板之间形成一个密封腔,通过输气设备对密封腔进行充气,并使得第二玻璃面板的外侧面与墙体外侧面上的除水层接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水层采用一层吸水棉层,其一侧面粘接在墙体上,当第二玻璃面板与吸水棉层接触时吸收第二玻璃面板上的水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玻璃面板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出气微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龙骨为圆柱形状,通孔的内壁均粘接一个密封圈,连接龙骨穿过密封圈并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龙骨的一端设置一装配部,装配部的外圆面凸出设置一个连接环,装配部以及连接环均扣入于第一玻璃面板中间的圆形孔内,连接环上一圈设置一个以上的锁紧螺丝,正对锁紧螺丝的圆形孔底面嵌入有对应的金属连接套,金属连接套与第一玻璃面板之间打玻璃胶水固定,金属连接套中间均设置有螺丝孔,锁紧螺丝锁入于螺丝孔内完成与第一玻璃面板的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装配部内部中空,装配部相对墙体一侧面上插入设置有一根以上的排气小管,排气小管一端穿过装配部并微凸于装配部的外侧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市圣涛装饰有限公司,未经义乌市圣涛装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42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