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N共掺杂C纳米层与Co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5035.7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4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郭盛祺;沈伯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88 | 分类号: | H01M4/88;H01M4/9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亚洲 |
地址: | 300401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纳米 co 颗粒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B、N共掺杂C纳米层与Co纳米颗粒复合材料,涉及复合材料电催化技术领域,复合材料上具有孔,孔尺寸为120‑800nm,复合材料中的Co纳米颗粒镶嵌在B、N共掺杂C纳米层间,Co纳米颗粒尺寸分布在1‑3nm,B、N共掺杂C纳米层的尺寸分布在2‑50μm。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和电催化稳定性,具有替代贵金属Pt及其衍生物的潜在可能,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电催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B、N共掺杂C纳米层与Co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对能源的探寻与开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然而过渡的开采与利用不仅使藏于地壳内的化石类能源尽显枯竭,而且让人类付出了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为了平衡能源需求与环境破坏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开发高效绿色的能源转换技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多能源转换技术中,燃料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燃料利用率高以及CO2排放量低等优势脱颖而出,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最可信赖的技术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燃料电池阴极上发生的氧还原反应是启动燃料电池反应的关键,然而此过程动力学极为缓慢,通常需使用高效的催化剂来提升氧还原反应活性。当前最常用的催化剂为贵金属Pt及其衍生物催化剂,但高昂的成本严重限制了此类催化剂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开发廉价环保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碳基-金属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廉价易得、比表面积大、电导率高等先天优势而受到了电催化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在过去十年中,大量碳基-金属复合材料被合成出来用于电催化氧还原过程,尽管此领域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碳基-金属复合材料存在的催化活性位点少的劣势始终限制了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发展和应用。针对这一问题,前辈们尝试着向碳基材料晶格中引入不同元素杂原子以取代碳原子,试图通过构建不饱和键以及增强协同效应的方式来增加整体碳基-金属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位点,提升电催化活性。经过不懈努力,S、N、P、B等非金属元素均被成功引入碳材料晶格,并构建了一些列具有电催化活性的非金属掺杂的碳基-金属复合材料,如近期被报道具有优越电催化氧还原活性的表面附着Co纳米颗粒的B、N共掺杂C层复合材料。
尽管目前已被报道的表面附着Co纳米颗粒的B、N共掺杂C层复合材料已具有接近于Pt/C的电催化活性,但其仍存在两点缺陷:首先,复合材料中的Co纳米颗粒附着于C层表面,这种结构分布一方面使C层间电子由于缺乏电子通道而无法到达催化剂表面,限制了电子迁移过程因而不利于电催化活性;另一方面表面Co颗粒大面积暴露使得其在酸性环境下极易被腐蚀,导致该复合材料无法长期有效的应用于电催化过程(燃料电池中的氧还原过程需在0.1M H2SO4酸性浓度下进行);其次,有研究报道,C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位点多集中于边界处,而当前的研究更多针对C层的修饰使其提升催化活性,而往往忽视对于边界面积提升的构造,这从根本上限制了C基材料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B、N共掺杂C纳米层与Co纳米颗粒复合材料。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B、N共掺杂C纳米层与Co纳米颗粒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上具有孔,孔尺寸为120-800nm,所述复合材料中的Co纳米颗粒镶嵌于B、N共掺杂C纳米层间,Co纳米颗粒尺寸分布在1-3nm,B、N共掺杂C纳米层的尺寸分布在2-50μm。
优选的,所述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硼酸、柠檬酸、尿素、均苯四甲酸和酞菁钴按质量比为0.3-1:4-8:30-60:0.5-1:1-5混合,研磨后加入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进行搅拌,然后干燥,冷却至室温,取出干燥后的产物,研磨粉碎后在Ar气氛围下350℃退火3-5h,然后再升高温度至650℃继续退火10-12h,待反应结束后收集粉末并研磨,制得B、N共掺杂C纳米层与Co颗粒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50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