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ST语言指针变量的可编程控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96022.1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2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健;冯华强;姚立;孙京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保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5 | 分类号: | G05B19/05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刘自丽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针变量 数组 串行数据收发 可编程控制 指向 串口 编写程序 串口发送 定义类型 定义数组 动态实现 固定地址 内部数据 数据通过 代码量 语言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T语言指针变量的可编程控制的方法,包括串行数据收发流程,串行数据收发流程包括:定义类型为pointer的第一指针变量pdata1和第二指针变量pdata2;定义数组长度为N、类型为byte型的第一数组data1和第二数组data2;将第一数组data1的地址赋值给第一指针变量pdata1,将第二数组data2的地址赋值给第二指针变量pdata2;将第一指针变量pdata1指向的N个数据通过串口发送出去;接收串口的数据至第二指针变量pdata2指向的地址。本发明能大大减少代码量,无需定义固定地址的M区或定义内部数据块,动态实现,编写程序灵活性大大加强,执行效率大大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编程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ST语言指针变量的可编程控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可编程控制系统在我国已经有超过20年的应用,控制系统简称PLC。PLC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的标准语言,通常依据IEC61131-3标准,对控制器进行标准的语言开发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在机械、流程工业、工用工程、楼宇自控等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随着PLC控制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控制系统的核心芯片性能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处理速度提升、控制器功耗降低、存储容量扩充、接口数量补充等方面,每年都有提高。因此,除了常规的输入输出点位以外,数据接口集成能力,也成了PLC控制系统的一大特色。
对于PLC控制系统来说,编程语言早期普遍采用梯形图,适合电气工程师将二次电路图转换成梯形图。但是,近几年来,ST(结构化文本)语言基本被年轻工程师们接受。因为ST语言具有可读性强,方便加入注解,方便注释调试,方便写功能块函数等特点。
通常中型规模的PLC控制系统,就要接入各种带通讯接口的设备,比如温湿度传感器、LED显示屏、电表、水表、空调主机、变频器等等设备,都需要通过串行接口接入。PLC在接入这些设备的时候,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快速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通常采用数组、连续地址变量和内部数据块组合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但是,对于PLC语言来说,梯形图处理这些数据,基本没法看,又长又难读懂。一般采用ST语言来实现。但是ST语言规定的编程方法,对于数组、连续地址变量、内部数据块的复制、处理,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数组与连续地址变量的转换,需要一个一个变量编写,代码量特别多,容易出错。采用内部数据块处理时,也要定义很多种类数据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大大减少代码量,无需定义固定地址的M区或定义内部数据块,动态实现,编写程序灵活性大大加强,执行效率大大提升的基于ST语言指针变量的可编程控制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于ST语言指针变量的可编程控制的方法,应用于可编程控制系统,包括串行数据收发流程,所述串行数据收发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A)定义类型为pointer的第一指针变量pdata1和第二指针变量pdata2;
B)定义数组长度为N、类型为byte型的第一数组data1和第二数组data2;所述N为大于1的整数;
C)将所述第一数组data1的地址赋值给所述第一指针变量pdata1,将所述第二数组data2的地址赋值给所述第二指针变量pdata2;
D)将所述第一指针变量pdata1指向的N个数据通过串口发送出去;
E)接收所述串口的数据至所述第二指针变量pdata2指向的地址。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ST语言指针变量的可编程控制的方法中,所述N的大小为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保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保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60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